附:作者生平和作品簡介

奧裏亞娜·法拉奇(1930—2006),1930年6月29日生於意大利中部城市佛羅倫薩。她的幼年時代是在墨索裏尼法西斯執政時期度過的。1943年,德國納粹又占領了她的家鄉。她的父親是個自由黨人,一直致力於反對法西斯主義政權和德國納粹的占領。在父親的影響下,法拉奇10歲不到,就參加到地下抵抗運動組織之中,成為爭取自由和反對納粹隊伍的志願人員,擔負起站崗放哨和傳遞情報等任務。在14歲時,就受到了意大利軍隊的嘉獎。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她決心當一名作家。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和歐洲文化之都,她的父母雖然出身貧寒,只是開一小店營生,但對書籍卻有著特殊的嗜好。家中稍有積蓄,便用節余的錢去購買書籍。在這樣的社會和家庭氛圍中,耳濡目染,法拉奇自幼就對書籍和文字有著濃厚的興趣。她曾談道:“從很小起,我就喜歡睡在放置書籍的房間裏。”在講述自己對文字的喜愛之情時,她寫道:“當我第一次坐在打字機前,我就鐘情於一個個的單詞,它們像一滴滴冒出的水珠,留在紙上……每滴水珠滑行而去,但是在書頁中,這些單詞成了可以觸摸到的東西。”

她的記者生涯始於佛羅倫薩的《意大利中部晨報》(IL MATTINO DELL’ITALIA CENTRALE),早在17歲時,她就為該報寫下了第一篇文章,後來,專門為該報報道市政新聞中的犯罪案件和災難事件,與此同時,在大學醫學系上學。但不久,她便脫離了大學校園,一心從事自己喜愛的寫作生活。《意大利中部晨報》是天主教民主黨傾向的報紙。後來,她因拒絕撰寫一篇抨擊當時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陶裏亞蒂的文章而被解雇。不久,她移居米蘭,在《時代》(EPOCA)雜志工作。擔任該刊社長的叔父並沒有將她安排到重要的崗位上,而是讓她幹一些很不起眼的工作。雖說其中有避嫌的成分,免得別人說他任人唯親,搞裙帶風,但也有讓她從小事做起,磨煉她意志的意思。其實,他是非常關心侄女的成長的。但在當時,法拉奇很是不解,認為這是自己職業生涯最昏暗的時光。只是到了後來,才知道叔父的良苦用心。

1954年,她只身前往羅馬,到《歐洲人》(EUROPEO)周刊工作,為該刊報道當地新聞,特別是當地娛樂界明星和上流社會的新聞。她的寫作天賦很快得到肯定和賞識,被提升到重要崗位上。她一直供職於《歐洲人》周刊,直至1995年該雜志停刊。1956年,被派往紐約,仍然從事老本行,撰寫美國娛樂界和上流社會的新聞報道。她的第一部作品《好萊塢的七宗罪》(I SETTE PECCATI DI HOLLYWOOD)就是根據當時的經歷寫成的,講述了好萊塢上流社會的內幕。

進入20世紀60年代,法拉奇先後有《無益的性》(IL SESSO INUTILE)和《佩涅洛佩奔赴戰場》(PENALOPE ALLA GUERRA)兩本書問世。前一本書描述了亞洲東方婦女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情況。顯而易見,無益的性指的是女性,用以說明婦女生活的艱難和社會地位的低下。它是作者在中東地區、東南亞國家和印度與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進行實地調研後撰寫的作品。後一本書是她創作的第一部小說,講述了一位追求獨立自主的姑娘與兩名同性戀男青年之間的三角戀愛,強調了婦女應該為擺脫家庭和傳統的桎梏而戰,在社會中擔當起應有的角色。

1963年,她的另一本書《討厭的人》(ANTIPATICI)問世,它匯集了1958年至1963年這一時期所寫的訪談錄。采訪的對象都是在意大利國內和在國際上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人物,如政界要人、知名導演、娛樂明星、體壇名人、著名作家等,在每篇采訪記的前面都有一小段短文,以非常幽默風趣的筆法將采訪對象逐一介紹給讀者。在談及書名《討厭的人》時,法拉奇“排除他們是詞源學意義上所說的討厭的人,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討厭的人”。是這些人物的名聲過於顯赫,以至糾纏、折磨和壓抑著人們,讓人們感慨萬千。因此這些討厭的人幾乎都是會讓人喜歡的人,往往都是討人喜歡的人。

在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前夕,她前往美國,采訪宇航局的宇航員和技術人員,並親眼目睹了他們的工作,見證了他們試驗失敗時的沮喪和成功時的喜悅。通過這段經歷,她寫下了《倘若太陽泯滅》(SE MUORE IL SOLE)一書。這是那次旅美之行和采訪過程的詳細總結。為了寫作該書,她采訪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工程的總設計師馮·布勞恩。此人原來是納粹德國的科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設計過V2火箭,以轟擊倫敦。該書以日記體談及人類的未來、人類對月球和其他星球的探索以及空間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