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為善,有報嗎?

秋,繆公自將伐晉,戰於河曲。

這一年秋天,穆公又“自將伐晉”,各位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有多麽勇武好戰。晉大秦小,因此秦國不得不跟晉國聯姻;秦國跟晉國是鄰國,也不得不為了爭奪土地發生戰爭,所以說這兩個國家既聯合又鬥爭。本來按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弱小的秦國終究是鬥不過強大的晉國的。但就在這一年,晉國爆發了嚴重的內亂。

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晉獻公原來的夫人叫齊姜,生了太子申生。齊姜早死,後來獻公又娶了新夫人叫驪姬,驪姬為了讓她自己的兒子奚齊能夠當上太子,她就計劃謀害申生。

怎麽謀害呢?驪姬對太子說,她夢見齊姜,要太子趕快去祭祀母親,並且記得把祭祀後的胙肉送給獻公。這一切都是合乎禮制的要求,於是太子照辦了。當時獻公剛好出宮打獵,太子只好把胙肉留在宮中,驪姬就借機在胙肉中下了毒。

兩天後,獻公回來了。下人將胙肉獻上,獻公本來要吃,但驪姬立刻跳出來阻止,說胙肉可能不新鮮了,最好先試試。怎麽試呢?先祭地,地立刻隆起。給狗吃,狗立刻死掉。給奴隸吃,奴隸也死了。驪姬馬上痛哭說:“太子怎麽能這樣殘忍,父親老得都快死了,就等不及了嗎?居然想要弑父自立!”接著又說:“太子之所以會這樣做,不過就是因為我受寵,他害怕奚齊會取代他,我願意帶著奚齊離開晉國,或者不如自殺算了,絕不落入太子手中任他魚肉。”

獻公聽了驪姬的話後,十分憤怒。有人勸太子,為什麽不說出驪姬下毒的真相?太子回答:“國君已老,寢食沒有驪姬就不安,就算我說了真話,只會更惹他生氣而已。”又有人勸太子,幹脆逃到國外吧!結果太子說:“如果我逃跑,不就證明我確實有罪嗎?哪一國會收留這種弑父的不孝子呢?”最後申生就決定自殺了。

讀到這裏,對《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有印象的朋友應該馬上就會想到,這不又是一個扶蘇嗎?面對父親的亂命,不抗爭也不逃走,而是選擇甘心就死。請問各位,這能叫作孝嗎?

他們的行為叫作“愚孝”,聽從父親的亂命,一個讓秦朝淪亡,一個讓晉國大亂,所以都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子女不是要盲目順從父母的話,而是要記得“無忝所生”,也就是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讓父母蒙羞,更不要讓父母犯下不可彌補的過錯。中國人說“不孝有三”,而第一個不孝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從這個觀點來看,扶蘇和申生所為其實是不孝。

這樣評價申生是不是過於嚴苛了呢?我們不妨看看,申生有一個弟弟名叫重耳,他又是怎麽做的。

獻公有八個兒子,其中以太子申生、重耳、夷吾最為賢能,所以都被派到外地守城。如今申生已死,驪姬怕重耳和夷吾找她算賬,所以連他們也要除掉。於是驪姬對獻公說:“申生下毒的計劃,兩位公子也是知道的。”重耳、夷吾只好逃回自己的城池,於是獻公更覺得他們是畏罪潛逃,派兵進攻兩城,後來重耳、夷吾都棄城逃到外國去。

這一位重耳,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面對父親的亂命,最後選擇了不服從而逃跑。但正因他的不肯屈從,最後才得以收拾因父親而大亂的晉國,使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這也就是《易經》中所謂的“幹父之蠱”,後面會再詳說。

九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

晉國內亂,可是天下大勢不會等待它,另一個超強大國齊國也不會等它。這一年,齊國在葵丘召開了外交大會,天下諸侯共尊齊桓公為霸主。

晉獻公卒,立驪姬子奚齊,其臣裏克殺奚齊。荀息立卓子,克又殺卓子及荀息。

晉獻公死後,驪姬的兒子奚齊被立為國君。驪姬以為害死太子,逼走兩位公子,她的兒子就能安然坐在國君的寶座上,但結果並非如此。因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晉國還有一群各懷野心的大臣。

奚齊登基一個月之後,大臣裏克、丕鄭立刻聯合申生、重耳、夷吾以前的部下,發動政變將奚齊給殺了。另外一個臣子荀息,就再立公子卓子為國君,結果裏克又把卓子跟荀息都殺了。你看這君臣殺成一團,晉國已經大亂。

這時裏克想迎接公子重耳回來登基,但重耳不敢。這其實也合理,面對一個已經殺掉兩個國君的大臣,誰敢貿然回去,焉知他不是第三個?但重耳不做夷吾做,殺頭生意總還是有人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