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就霸業的第一步

命運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用雙手搏鬥殺出來,而不是靠別人賞賜的,秦人始終相信這一點,這在秦襄公的身上也可以看得出來。

(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

襄公建立了秦國,但他並未志得意滿、安享榮華,終其一生都在與戎狄奮戰,最後襄公就死在征途之中,由他的兒子文公繼位。父親死了,兒子就接著上場,這就是秦人。襄公的兒子文公,僅憑著七百士兵就敢繼續東征。從這個軍隊人數也可以看出,秦人建國時國力的窘迫程度。

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

各位注意這條記載,文公十三年,秦國才開始有了自己的歷史。言下之意是什麽?就是在這一年之前,秦國根本沒有歷史,以前的事跡全是靠傳說。各位可以想見,這是一個多麽野蠻的國家!

但秦人原本是東方古族,造成他們野蠻的原因是什麽?原因是他們根本就是炮灰,在戎狄間求生存尚且不及,何來余力追求文化?這是秦人的悲哀。但這一點最後也造成秦人在骨子裏輕視文化、崇拜力量的性格。各位不妨看看這樣的性格,在後來的歷史中會造成什麽樣的結果!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文公的東征,每一步都是血戰,最後終於將戎狄趕走,收復了原來周朝的京畿之地。周朝的京畿之地在今天的陜西省中部,基本又可以用岐山來劃分東西,岐以東才是最肥美的關中平原,岐以西大多是山地。這就是為什麽周平王當年許諾給秦國的,是岐以西的土地。

在秦人血戰收復京畿的過程中,周人幾乎一兵一卒未出,因為他們正忙於內鬥,無暇西顧。

請問假如你是秦文公,這一刻你會不會遵照約定,將岐以東的肥美土地還給周人?

秦文公的選擇是,會!他遵守了約定,把岐以東的土地還給了周人。在當時那樣一個諸侯不服王室的亂世中,秦文公居然不敢占有一絲一毫不屬於自己的土地,真是忠信的典範啊!

不過請各位注意,這只是事情的表面。因為當時戎人奪取的可不只是土地而已,還有大量的人口。在現代,由於地狹人稠,我們往往感覺不到人口的重要。但在古代,由於人少地多,人口的重要性是遠遠勝於土地的。特別在人口稀少的時代,許多戰爭的目的常常不是占據土地,而是擄掠人口。為什麽呢?因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文公雖然歸還了岐以東的土地,但他卻將從戎人手上奪回的周朝人口全部據為己有。事實上,秦國人口本來就少,否則怎麽會只能拿出七百人東征?就算給秦國岐以東的土地,秦也守不住,還不如得到大量的人口,才能變成生產力。更何況周朝的這些老百姓,往往教養更好,學識技術更高,秦的國力就此大大強盛。

文公的太子公(有學者認為應該叫靜公)死得早,文公死後便傳位給孫子寧公(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叫憲公,而一九七八年陜西寶雞太公廟出土的秦公鐘、秦公銘文基本支持憲公的說法)。

寧公十二年時薨逝,留下了三個兒子,而秦國的第一次內亂即將就此展開。

(寧公)生子三人,長男武公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生出子。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為君。

寧公即位時只有十歲,歷史上大凡幼主即位,多半政權就要旁落。秦國也不例外,國政落入大臣的手中。寧公的三個兒子,分別是武公、德公和出子(但對於究竟是武公與德公同母,或是德公與出子同母,史學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按宗法,當然應該是太子武公即位。但這時秦國的幾位大臣,突然聯手廢了太子,而改立他最小的弟弟出子來當國君。

各位不妨想一想,秦國的大臣們為何要立出子?

是因為出子特別賢能,深得大家擁戴嗎?還是出子很會做人,所以大臣們特別喜歡他呢?都不是,大臣們喜歡的不是出子這個人,而是出子的年齡,各位看下面這段就知道了。

出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出子。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

……(武公)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出子也。

出子被立為國君時,他只有五歲!怪不得大臣們要立他,因為這是當傀儡的好年齡。後來不知為何,可能是出子過早表露了厭惡權臣的想法,或是有其他人想利用出子奪權,總之出子即位後六年就被大臣們派人殺了。後來大臣們又把廢太子武公迎回來,三年後武公就以“殺出子”為由誅滅了權臣們的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