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的代價

不過各位不必擔心,商鞅死歸死,新任的秦惠文君還是繼續用商鞅的新法在統治秦國。等等,這又是為什麽?惠文君不是恨透了商鞅嗎?

如果各位有這樣的問題,那就太不了解什麽是政治人物了。一般人會在乎事情的好壞對錯,學者會在乎事情的真假是非,但政治人物只會在乎一點,那就是這件事物“能否為我所用”。惠文君可以怨恨商鞅,也可以殺了商鞅,但他會繼續用商鞅的新法。因為他比誰都明白,商鞅這套辦法對國君最有利。

這就解答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麽當商鞅遭遇危機時,秦國的新軍功階層沒有起來幫助商鞅呢?因為只要新法不變,他們的利益就不變,既然利益不變,誰會賭上身家性命去幫助商鞅?

政治,原本就是這世上最無情的事物,沒有之一。

更何況,法家的核心理念是維護君權、強化君主專制,他們只主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們可從沒說過“君王犯法與庶民同罪”。現在是國君要對付商鞅,守法的秦國人當然會站在國君這一邊,又有什麽好說的?至於私人的恩情,法家最想消滅的不就是這種東西嗎?

我想商鞅你一定覺得不甘心吧?一定覺得你為秦國做了這麽多,秦國人怎能如此無情呢?可是當你教育他們,只要遵守法律就好,在法律之下什麽人情都不必考慮的時候,他們有這樣的反應,不是很自然的事嗎?這一切不就是商鞅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嗎?

商鞅雖然被處死了,秦國仍將發揚他的精神,不斷奉行“強道”的精神。但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道路上,除了商鞅之外,還有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接下來等著出場。

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

商鞅之後,第二位影響秦國命運的人物就是張儀。

商鞅不是秦國人,而張儀也不是秦國人。按《史記》的記載,張儀是魏國人,他所學是遊說諸侯之術,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外交和談判專家。學成之後,張儀本來想選擇出仕的國家,是南方老牌大國楚國。他去了楚國,也好不容易攀上了楚國宰相的門路。結果在一次宴會上,楚國宰相丟了一件玉璧,找不到是誰偷的,大家居然都懷疑張儀。為什麽呢?因為張儀最貧窮。

誰說貧窮的人就一定會偷東西?這太沒道理了吧!問題是,誰會懷疑有錢有勢的人呢?誰又敢懷疑有錢有勢的人呢?就算冤枉了貧窮的人,他又能拿大家怎麽樣呢?

所以張儀就被抓起來嚴刑拷打,但不管怎麽打,張儀始終不肯承認,最後只好把他放了。張儀的妻子看到丈夫落得如此下場,感嘆地說:“如果你不去讀書學遊說,怎麽會落得這樣的羞辱呢?”張儀反而問他的妻子:“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著說:“當然在啊!”(廢話,不然張儀現在是怎麽說話的?腹語嗎?)張儀說:“在,就夠了!”

因此張儀最後做出了和商鞅一樣的決定,他要悍然進入虎狼之秦。不要忘了,前面商鞅為秦國奉獻一生,最後落得死無全屍的下場。殷鑒不遠,六國人看了,誰還敢入秦?而此時張儀就敢去秦國遊說求官,真是“殺頭生意有人幹”,為了前途連命都敢賭進去。

我每次讀到這一段都會想,商鞅和張儀這兩個人,一個是當宰相勸他逃命時,悍然把性命押在自己的判斷上,不肯馬上逃走;另一個是處於人生的絕境時,能夠絕對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這兩個人都是狠人,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結果張儀入秦後,受到惠文君的賞識,很快便被重用。惠文君十年,他大膽任用張儀為相,君臣倆準備展開侵略中原的大計劃。張儀和商鞅的手段不同,商鞅雖然讓秦國強大起來,但卻使東方六國對秦國產生戒懼之心。如果六國因此聯合抗秦,那麽秦國仍然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張儀希望利用外交手段來分化六國,拉攏親秦的國家來對付抗秦的國家,這樣秦國的東進將會事半功倍。

張儀為什麽能當上秦國的宰相?除了他的才華之外,還因為他送給了秦國一份大禮。這一年,秦君派公子華和張儀率軍去圍困魏國的蒲陽,結果蒲陽守軍被迫投降。這時張儀居然勸秦王將蒲陽還給魏國,還主動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接著張儀勸魏王說:“秦國是戰勝國,還能對魏國這麽好,魏國難道要對秦國無禮嗎?”

面對戰勝的強秦,魏王還能怎麽辦?於是魏王只好回禮,將鄰近秦地的上郡十五縣都送給了秦國。為什麽魏王不敢不回禮?因為秦強而魏弱,魏國不敢得罪秦國。但這樣一來,秦國不但得到了好處,魏國還從此被懷疑是親秦的一方,張儀達到了讓六國間產生不信任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