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你,要選擇什麽樣的道路?

《史記·商君列傳》

衛鞅入秦之後,並不是與秦孝公初次見面就成功受到重用。《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他求見秦孝公的坎坷經過。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

衛鞅第一次見孝公,跟他談了很久,結果孝公聽得昏昏欲睡。君臣第一次相遇,結果是這樣的畫面,實在有趣。孝公根本不覺得衛鞅是什麽人才,所以回頭就對介紹人景監大發脾氣說:“你這個門客根本就是一個胡言妄語之人,這種人有什麽地方值得用?”孝公罵景監,景監就罵衛鞅。結果衛鞅說:“我用帝道來說服國君,看來他不感興趣。”

後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

五天以後,景監又想辦法讓衛鞅見到孝公。衛鞅第二次見孝公,孝公對他的話比上次感興趣了一些,但仍沒有說中孝公的心意。回頭孝公又罵景監,景監又罵衛鞅。衛鞅說:“我這一次是用王道來說服國君,還是沒有打動他,請再讓我見一次國君吧!”

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鞅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

這一次衛鞅見孝公,孝公覺得他說得很好,不過還是沒有用他。等衛鞅走了以後,孝公對景監說:“你的門客很不錯,我可以跟他好好聊聊。”景監轉告衛鞅,衛鞅就說:“我這一次是用霸道來說服國君,看得出他已經心動想要用我。請讓我再見一次國君,我已經知道他心中在想什麽了!”

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這一次衛鞅見到孝公,孝公與他相談甚歡,連自己的雙膝都會不知不覺地往前移動。為什麽呢?因為上古時代還沒有椅子,當時的中國人都是跪坐在席上,孝公對衛鞅這次說的話極感興趣,唯恐聽不清楚,所以兩膝不自覺地前行,越來越靠近衛鞅。兩人足足談了好幾天,孝公一點都不厭煩。

景監十分意外地問衛鞅:“你說了什麽能這樣切中國君的心意?我們的國君居然能歡喜成這個樣子。”衛鞅回答:“我以前用帝道和王道來說服國君,國君說:‘帝道和王道都太久遠了,我等不及了。賢君是要在活著的時候就能顯名於天下,哪裏能抑郁地等待數十百年再來成就帝王事業呢?’所以這一次我用強國之術來說服國君,國君非常高興。可惜啊!選擇這樣的道路,將來就無法像殷、周一樣國祚長久了。”

從兩人的四次會面來看,“帝道”“王道”“霸道”都不是孝公想要的。只有“強國之術”,也就是《荀子》中所說的“強道”,才是孝公真正想要的東西。

看了這一段,就會產生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麽是“帝道”“王道”“霸道”“強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政治之道分為很多層次。什麽叫作“帝道”?所謂的“帝道”就是公天下之道,統治者不以私人私心來治理天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具體來說,傳說中的堯舜實行的就是帝道,所以他們都把天子之位主動禪讓出去。問題是,誰能沒有私心?誰又能甘心為人作嫁?無怪乎秦孝公不願選擇這樣的道路。

什麽叫“王道”?“帝道”和“王道”都是行仁義之道,講究以德服人。但兩者的區別在於,“帝道”公天下,所以堯和舜是禪讓;而“王道”家天下,夏、殷、周三代則傳之於自己的子孫。過去的中國人相信,既然“王道”是以德服人,就需要像殷湯、周文王一樣積德行善數十百年,而後天下諸侯歸心,方能取代前朝。秦孝公覺得這樣實在太慢,秦國危機迫在眉睫,所以他也不選這一條道路。

什麽叫“霸道”?“霸道”是“假仁義以行”之道。什麽叫作“假仁義以行”?假就是借,他其實事事為了自己的好處打算,不過一定會拿“仁義”來作為冠冕堂皇的借口,這就叫“假仁義以行”。這樣的國家為政或出兵,需要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沒有大義名分他是不會做的。所以霸主們雖然仍是自私自利,但有時能夠以理服之,原因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