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六章 三千裏山河(第3/4頁)

這當真是一副極美妙的風物畫兒。

這片土地,蜷縮在東亞大陸的腹心之外,向大海延伸出去,山地多而平原少。從歷史到現在,一直都是大陸強權的附庸。無數民族在這片土地上面征伐來去,一個個民族在這裏誕生消亡。三韓,高麗,渤海……現在留在這片土地上面的民族,已經是一個幾經摧折,幾經混血,和歷史上那些曾經在這裏的偉大民族扯不上半點關系的人們。

時間走到現在,這片土地仍然夾在大陸強權和和海洋強權之間。小心的左右逢源,小心的掙紮求生。朝鮮作為滿清藩屬二百余年,到了這個末世,也未嘗沒有擺脫羈縻而自存的心思。畢竟他們的這個宗主帝國,也已經老大,而且搖搖欲墜了。就算要抱粗腿,也要抱一個比較有前途的是不是?

可惜壬午和甲申兩次事變,朝鮮當中西向的開化黨人死的死,逃的逃。留下來的開化黨首領閔妃,也不大敢亂說亂動了。兩次政變,換來的是清國反而可以在朝鮮隨處駐兵的條約。

現在朝鮮,掌權的仍然是大清屬意的大院君保守勢力。但底下暗流洶湧,卻仍然無一日稍息。

詹天佑和張旭州,帶著十數名全副武裝的學兵,正站在一座山頭之上。山頭左右,都是長袍馬褂的中國人在測高測銜。各種從上海天津購買的洋式測量器材,到處都是。李星也在這兒,帶著幾十個南洋青年,他們都還沒有發軍裝,但是也沒穿長袍馬褂,有的跟著詹天佑,有的跟著張旭州那一堆,對著周圍陌生的景色指指點點。

張旭州面色如鐵,合身的軍裝在他壯實的身子上繃得緊緊的,六輪手槍插在皮帶裏面,機頭張著。他周圍學兵們,也無不是全副戒備的樣子。比起這些穿著洋式軍裝的健壯軍官。戴著竹子鬥笠,穿著破破爛爛號褂,還用著生銹長矛的朝鮮平安道道軍們,畏畏縮縮的都不敢靠近。平安道平壤府的府使樸尊閏穿著全套官服,愁眉苦臉的跟在他們身邊。

前些日子,這支隊伍,還有幾百個吵吵嚷嚷的青年,就在一個天朝上國的知府銜委員(詹天佑),遊擊銜武官(張旭州)的率領下,突如其來的造訪了平安道,他們拿著上國欽差的關防,一來就要圈畫營地,考察地勢,還拿著一堆機器左擺弄右擺弄的。大同江一帶貧瘠,山地縱橫,朝鮮王國又刻意要在和清朝接壤的地方營造出一個比較無足輕重的地帶。原來高麗王朝首府一帶的平壤對於漢城的王國政權,真有些兒天高皇帝遠。清朝日本還有洋鬼子的勢力,都遠遠未曾延伸到這裏,都在漢城一帶和南朝鮮的幾個港口爭奪。他們什麽時候見過這種場面?

看著這遊擊帶著的隊伍洋槍烏沉沉的,平安道的觀察使監司一點抗議的勇氣都提不起來。他們那幾百亂七八糟的道軍,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呢。更何況還有條約在!監司大人一邊讓樸尊閏頂缸應酬這些不速之客,一邊飛章向漢城匯報,要議政內閣拿出主意出來。這幾天下來,卻苦了樸府使大人了。跟著他們在大同江兩岸到處亂跑,特別是那位詹知府,越是荒僻之地,跑得越厲害。

樸府使這些日子下來,小心的觀察發現,詹知府在他小手本上面記下來的資料已經厚厚一疊,那位張遊擊圈的要用作駐軍營房的地也是越來越大。足足可以容納上萬人。這些清朝上國的人,到底打著什麽樣的主意?

不過這些事兒,也不是他一個小小的府使能做得了主的,也只有由著他們瞎弄。但願如監司大人所說,漢城議政內閣,能早點拿出辦法出來罷!

詹天佑四下看看,只是默默點頭。對著身後李星道:“記下來,這裏位置很好。二十裏之外,就有一個幾乎是露天的煤礦,幾乎沒有開采,品質也還不錯。水運過來也挺方便,雖然儲量不大,但是對咱們前期所需,那是足夠足夠了。”

詹天佑不知道怎麽看重了李星,覺得這個南洋青年靈活細心,還有一點組織能力。到哪裏都帶著他,幾乎是手把手的在教他。確切的說,這些南洋青年,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又要南洋華人傳統的吃苦耐勞美德。使用起來,比起原來北洋洋務系統那些大大小小的有著頭銜的委員司務,那是強太多了。

李星答應一聲兒,又記了下來。跟著詹天佑跑了幾天,他也記下了不少東西。詹天佑圈定了不少地方,準備開辦洋務工廠。僅僅是李星記下來的,就有銀元局,小煉鐵廠,火藥廠,槍械局……這格局之大,比起南洋又是另外一個場面!

可惜李星還有些兒小小不滿足,看著張旭州他們荷槍實彈的,多威風?他更樂意跟著徐一凡去當兵!拿著槍,洋人才不敢再欺負咱們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