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四章 倒忙(上)(第3/4頁)

徐一凡是欽差大臣,有著進口武器開出護照的權力,加上巨量的金錢撒下去,這些殺人利器就一船一船的運過來。其實真正算起來,扣掉滿清官場那些慣用的回扣,他采購武器的價格居然還比各地督撫便宜一些。

各種各樣搜羅的人才都趕了過來,比較奇異的是,他們不是直接投入到工地當中。而是塞入了各個學校機構。話說回來,徐一凡現在的所謂工業建設,也不過只是一點規模,就是一個修械所,一個迷你的小煉鋼所,一個火藥局,一點采煤和采金的工地。規模都可以稱得上袖珍,按照正常工業生產來看,這種規模完全無法做到降低成本,就是說全是在虧本經營。這樣的規模也無法容納他搜集來的大量人才,甚至三分之一都容納不了。

從英格蘭來的煤礦工程師,有經驗的采煤工人,德國的化學工業技師,美國的勘測工程師,煉鋼技師和工人,俄羅斯帝國的數學家,美國南方,英國蘭開斯特的紡織工程師,紡織技工……都被一倍的薪水加上豐厚的海外津貼,李家擔保不論如何都支付他們十五年薪水和可觀的退職金……這樣聘請而來。卻發現都被塞進了一個個學校,底下是同樣有點懵懂的留著辮子的學生。有大盛魁的學徒,南洋的華僑子弟,上海天津小工出身的人物……他們共同的特點就不是士紳家庭子弟,出生貧寒,略識之無。稀裏糊塗的被大盛魁集中搜羅而來,通過大盛魁商路或者火輪船而來,又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坐進了課堂當中。上課居然還有津貼可以拿!除了上課,還要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近代工業化,對於組織者和實行者還有工人們的紀律性要求空前,而軍事訓練,就是教育這種紀律性的良方。西方國家通過殘酷的十九世紀民族戰爭的義務兵制度培育了這種紀律性,為工業革命做好準備,徐一凡從朝鮮開始,也艱難的開始。

各種各樣的課程都按部就班的開始教育,這些已經工業化完成國家的技師工人們傳授著他們的知識和經驗。雖然一開始都是笑話百出,狀況萬分。但是幸好辦學的都是南洋那些曾經被徐一凡救下來的辦華校的骨幹人員。他們雖然不懂得教技術課,但是辦學經驗都豐富無比,更沒有那些清廷陸續開設的教育西學的委員司事的官派,不少人還懂得一門以上的外語,和這些趕鴨子上架的洋人教師很好溝通交流。一片手忙腳亂當中居然也支撐下來了。

那些小小的工業建設,現在才看出來,徐一凡根本不想在朝鮮建設出一個工業基地出來,只是作為這些學生的實習場所!中國從來不缺乏知識分子,西方的基礎科學也沒有到高不可攀的地步,而一支不管多麽稚嫩,起步如何荒唐,讓徐一凡這個半外行來操辦訓練的技工隊伍,卻是這個老大國度最為缺乏的。

他在培育種子,培育整個國家未來工業化的種子。至於將來提供給這些種子怎樣合適的土壤,徐一凡自己都不大有把握。無論如何,他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除了這些很有些想當然,各方面都在摸索的技工學校。迅速成立的各種軍事輪訓隊伍卻是井然有序,號令森嚴。大批軍官從禁衛軍當中抽調而出,上次軍事行動當中表現優秀的士兵也得到選拔。軍官有參謀輪訓隊,下級軍官輪訓隊,炮兵騎兵軍官速成隊。士兵們有士官訓練隊。全是孔茨老頭子一手操辦。徐一凡親自下達鈞令。任何部隊長,服從孔茨的命令就有如服從他一般!

為了孔茨提出的士官設想,徐一凡還改變了大清軍制。大清士兵階層,原來只有馬兵戰兵守兵的區別。資深一點的就是正目副目。這些完全稱不上是近代士官,和軍官的待遇懸殊,和待遇最低的守兵甚至長夫待遇差別也不大。淮軍正目月餉不過四兩五錢,淮軍長夫(雜役)能混到哨棚大廚房的都拿得比他們多了。現下徐一凡配合孔茨,優秀士兵經過培訓可任正目副目,或者各哨各隊的目長。目長待遇和隊官持平,正目副目也翻了一倍的薪水。什麽近代士官的條例就望上面套就是了。不過說實在的,這種士官制度是為大規模義務兵役制準備的良方,徐一凡對於他現在這萬把人馬,根本就是只要沒死沒傷,十年之內就別想退役復員了,基本是當作職業軍隊來建設的。不過孔茨愛搬普魯士德意志的士官培訓制度,徐一凡也樂觀其成。

其實論起徐一凡現在真正的心思,他一半盯在日本,緊張的嗅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半卻看著國內,生怕這個時候再有什麽風吹草動,禁衛軍和他已經是樹大招風了,這種脫離大清官場體制的怪胎存在對於大多數清廷官僚來說就是罪過,再惹出什麽事情,或者和什麽勢力有聯合合流的趨勢,那就只有死得更快!就因為如此,他才對淮系如此不退讓,還扣過淮軍的總兵官。他現在就希望,這一年,大家就都以為我徐一凡被李鴻章欺負得和孫子一樣吧!誰也別同情我,誰也別可憐我,讓我安安穩穩把這年把的時間撐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