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五十五章 細看濤生雲滅(下)(第2/6頁)

按照日本戰前估計,北洋練軍,全部實力不過十萬人不到,裝備訓練都還算可觀。大清這二十年,就是靠著這不足十萬人,布防全國,緊急的時候四下調遣作戰。撐著大清的門面!

後世評價,甲午之戰就是李鴻章和日本的戰爭,此言在很大程度上非虛。

戰事開始以來,北洋精華嫡系,一部在朝鮮,近三萬人,一部在遼南旅順一帶,兩萬人。現在都已經灰飛煙滅,其他北洋各部,分散在北中國各地,甚至在廣西新疆都有,一時間哪裏搜集得起來。勉強拼湊出宋慶一支可以機動的部隊萬余人,現在還調不上去。防備遼南日軍南下,現在哪裏找兵出來!

所謂的新募練軍,朝廷倒是一再電諭各省加緊編練。不過是給地方找了個借口開支厘金,海關,地丁等糧餉找了個門路,各省新募諸營,有的幹脆就是存在在紙面上,就算拉起隊伍出來的,短短這麽點兒功夫,這些新募營頭,哪裏還派得上用場?

一個四萬萬五千萬人口的大國,養兵每年中央地方開支億兩的白銀(中央財政收入八千萬兩,養兵開支即六千萬以上,地方練軍開支也有三四千萬。)碰到國戰,卻是兵力不足!這就是活生生的事實,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實!

軍機大臣們個個心知肚明,偏偏光緒皇上,還真以為他有百萬強兵呢……

玉瀾堂內一陣難堪的沉默,而光緒的臉色也越來越青。看著大臣們垂首不言。光緒心也越發的朝下沉,他似乎還想找到一點希望,又喃喃的發問,這聲音,卻更像是自語:“山東,江蘇不還是有兵麽?銘軍,樹軍……山東巡撫李秉衡不是還有嵩武軍麽?能不能調出來,先守住遼西和直隸海口?”

不等光緒問完,世鐸就硬邦邦的磕了一個頭:“皇上!現在威海一帶,也要嚴防,日軍陷落旅順之後,隨時會竄擾威海,現在山東布防兵力猶自不足,徐州的銘軍都已經調到威海煙台一帶,猶自還嫌兵力不足……要調,也只能抽調李鑒堂李大人的嵩武軍!”

翁同禾早就高聲接話:“回皇上的話,李大人的嵩武軍不過數千人,登萊等地海口都要獨立支撐,如何能調得出來?北洋水師慘敗,卻龜縮威海,無能遮護海口,還要李大人自籌防務,現在旅順北洋慘敗,卻要調這幾千裝備器械還不如北洋諸軍的嵩武軍北上支援他們,放開登萊等地海口,焉有是理?”

李秉衡可算是地方封疆大吏當中和翁老頭子對胃口的人物了,都是瞧著李鴻章不順眼,看著北洋慘敗心裏不知道樂得和什麽似的,要他們去為李鴻章火中取粟,幫他的忙,打死也不幹啊。

兩人聲音一高一起來,光緒頓時就覺得心中煩悶,捏著漢玉帶頭子,卻只覺得手心潮濕冰冷,頭也一陣陣的犯暈:“旅順失守……門戶大開,兵又調不出來……難道,要讓倭寇打到直隸?煌煌大清,竟無一個有天良的臣子?難道,剿既不能,就這樣撫了不成?”

“皇上,戰事如此,也只有撫了罷!西方諸國,也極關心此次戰事,俄羅斯國,更是在意不讓日人染指我大清龍興之地,現下趁著局勢還未糜爛,請西洋諸國調停本次戰事,還是撫了罷!”

世鐸挺直腰板,朗朗大聲上奏,幾個軍機看來早就和世鐸通過氣兒了,都一起挺起腰來,大聲附和。光緒看這幾個臣子態度如此堅決,微微慌神,求救的目光就向他的老師翁同禾看過來了。

翁老頭子當然知道這幾位同僚的意思,也就是他們背後慈禧老佛爺的意思!戰事打成這樣,如果最後和談,簽個什麽條約,那缸就全扣在光緒頭上了。從一開始這場戰事就號稱是光緒自己在主持,現在打成這個樣子,還有什麽好說的?這大清,最後還是離不開老佛爺啊!一旦談撫,那光緒好容易爭取到的一點權力,也就付諸流水,而他們帝黨一枕京華春夢,也就要恍然夢醒了!後黨他們現在要的,就是趕緊和下來,不管付出什麽樣的條件!

看著世鐸他們堅決的神態,翁同禾也有點氣虛,他們畢竟背後站著的是老佛爺!可是這些日子,帝黨操到一點權力的甘美感覺,又讓人怎麽也不肯放棄,更兼老對頭李鴻章,一旦如此輕輕放過,再扳倒他更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兒了!這場戰事堅持下去,是勝是敗難說,可李鴻章一定好過不了!既然都走上這條路了,難道還有回頭的余地麽?就算自己這個時候兒附和世鐸他們,難道老佛爺就能忘記這些日子自己為帝黨的上竄下跳,搖旗呐喊?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哪……

翁同禾提了提精神,揚聲大喝:“皇上,和不得!就算其他地方打敗,咱們還有在朝鮮的徐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