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七十五章 亂臣賊子(中)(第4/5頁)

這徐大帥,到底是不是咱們大清的曹操?

說是的,有鼻子有眼睛。宮裏出來遛彎兒的太監們還能抖弄一點兒宮廷密辛出來。居然還有傳說他是流亡海外朱三太子的後裔。朱和余字兒很象,是假借,再添一個立人兒,擺明了是要回來收攬人心的。要不然呢?這徐一凡還能從土裏突然蹦出來?這洋鬼子地界出來的玩意兒,就是有些邪門兒。

這些話,大家愛說,也愛傳。不過沒那麽肆無忌憚,誰也不能當著面兒說才是大功臣的海東徐帥是曹操。不過這帶點神秘的口耳相傳,卻更有生命力。茶館有的說書先生都悄悄收了徐一凡的段子,改回去說永慶升平,讓康熙爺繼續下江南和江南武林高手打個不亦樂乎去。

大家氣氛都有些怪怪的,都瞪大眼睛,豎著耳朵,看著遼南方面消息。等著那裏見仗的消息傳過來。世道變化得這麽快,真是什麽事情都有,和小鬼子一場仗打得這麽個朝廷墻角旮旯裏什麽東西都翻出來了。大家都覺著這天下該變,可是又怕變,更不知道朝哪裏變。種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最後就化成了齊東野語,在四九城上空幽幽飄蕩。

前些日子,京城百姓的孤憤精忠,轉眼間似乎就消失得沒有痕跡了。但是這種被一場未曾有過的民族戰爭激起的情緒,也許只是暫時的沉在水底,總有一天,會以更大的波瀾,洶湧的翻卷出來。

在出水關門外的一處江南口味的茶樓裏,二樓雅座門簾垂下,小二不斷的朝裏面送茶水,送點心。這裏的口味,京城百姓吃不慣,但是來往官員,特別是南方籍貫的,都愛到這裏來。清流多以南方人為多,倒不是地域區別真那麽大,只是自從鹹同中興之後,朝廷一直維持著的中樞南北平衡早就沒了,當權的多是北人,失意的官兒們,更容易變成清流,反正發牢騷簡單。

於是乎,這個南方口味的茶樓,倒也成了京城清流們一個聚會的小小地點。

今兒聚在這裏的人也不是太多,光緒上台,帝黨總算分了一些位置。剩下一些黑到家的,才到了這裏,給一個衣衫蕭然的老頭子送行。

這老頭子就是兩代帝師翁同龢了,他清臒了許多,一身竹布夾衫,端坐當間兒,慢慢的吃著燙幹絲,周圍送行的京官不住敬茶,他也只是淡淡點頭。門口守著的差役不斷探頭進來看,卻被那些官兒老大不耐煩的擺手朝外趕,差役們也不敢得罪,只是陪笑。

皇上現在又拿了點兒權了,翁同龢可是帝師,誰能擔保老頭子哪天不翻身過來?說是押解回籍,可是這趟差使是伺候老太爺的,賠錢的黑差使,也算倒黴。

屋子裏面的京官們說了一陣善頌善禱的話,無非就是老爺子起復是指顧間的事情,這次就當回去休息一下了,未嘗不是福氣。翁同龢也只是不置可否的聽著,沒什麽回應。吉利話兒說了一陣也就沒趣了,到了後來,自然而然的就發起了牢騷。

“說是這次南北要相衡,結果還是一場空!文廷式文大人他們為什麽不大用?就選了一些平時首鼠兩端的家夥,給了點閑曹的位置,咱們就算打發了?”

“皇上能回來,那不錯了……慢慢兒熬吧……現在外面還在打仗,頤和園又唱起大戲來了!”

“翁老師,這個家還得你來當!皇上是聖君,可是沒人輔佐不成,咱們一起使勁兒,總要讓老師盡早起復,這天下,還得老師輔佐聖君來經緯!”

聽到這裏,翁同龢放下了筷子,淡淡了掃了在座京官們一眼,他微微一笑:“大家的好意心領,這次老頭子回家,是再不打算出山了……”

京官們正準備說話表示反對,翁同龢卻伸手擋住了他們話頭:“能歸葬首丘,老頭子還不知足?”

一個一臉道學模樣的京官兒站了起來,肅然行禮:“老師,此話學生萬萬不能苟同!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老師身為兩代帝師,聖君又如此懸顧?國朝深仁厚澤,老師豈能不報?學生以為……”

翁同龢笑著點頭:“好啦好啦!這些話兒,我比你熟。我也要走了,奉勸諸位一句,也別爭什麽了,老頭子回去也不全閑著,得給皇上推薦一些大才,指望諸位,都不行!”

他笑得隨和,但語氣堅決,讓當下京官們全都愣住。誰也不敢在翁同龢面前發作,卻又不知道說什麽才好。翁同龢負手站起,看也不看他們一眼:“國朝要變,才撐得下去。關在頤和園的時候兒,午夜靜思,竟然是一身冷汗!這場戰事,誰最得利?不是我們,也不是園子裏面兒的,我們大清,竟然在生死之間轉了一個圈出來!這次的劫數過了,下次呢?國朝再不變,可沒有下一次了……可是怎麽變,咱們不知道……有人知道。現在最負天下之望的,一文一武,武的是誰,大夥兒心知肚明。朝廷也絕不可能信重他的……文的,卻是咱們大清最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