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八十六章 底定(下)(第3/4頁)

徐一凡的強勢,讓人似乎就看到了一條出路。現下以他的聲望,朝廷主動去收拾他,既沒借口,又無能力。如果他在兩江經營,能創造出他在朝鮮經營兩年的奇跡,未來如何,真難說得很。

北洋自從李鴻章去後,各色人等就惶惶不可終日。這個時候,在觀望之後,似乎終於看清。這個團體要維系下來,只有抱徐一凡的粗腿,才不會給朝廷連湯帶水的吃掉。

聽完門房念完名單,唐紹儀和張佩綸對望一眼,都是大笑。

張佩綸笑著擺手:“來的人都回帖子,今兒擋駕。就說我和少川,會回拜他們……咱們又不是收破爛的,誰都能要?當初早幹什麽去了?”

唐紹儀擦擦汗,徐一凡勝利消息傳來,他就一直處於這種渾身火熱的狀態:“大帥……大帥真的是天人!誰能想到,他一口氣能把小鬼子打得來投降?誰都以為他會敷衍自保,結果大帥卻以此驚天大勝昭告天下!如此胸襟,如此氣度,如此本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放在往日,唐紹儀絕不可能說出這種話,這個時候心情激蕩,拍著桌子就喊了起來。張佩綸謹慎一點,擺手讓門房退下。

“大帥本事,已經天下皆見了。難得的是這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如無此種擔當,大帥將來,不過又是中堂爺而已。而現在……”

他一笑收口,唐紹儀卻接著他的話道:“我泱泱華夏,沉淪末世,豈能無人奮起!這不死不活的日子,也該結束了……應天景命,這是大帥一手一腳拼出來的!有眼睛的,都會看!”

張佩綸擺擺手:“少川,路還長著呢……一場大勝,固然震動人心,但是真的要撬動天下,卻還早著呢……既然同在一條船上面,我們就只有賣力一塊兒劃下去了。”

兩人正在閑談著這些有點大逆不道的話,門房又匆匆忙忙的回來回報:“大人,盛大人求見……”

盛宣懷在兩位大人心目當中如何地位,門房最清楚,別的人來拜都是先上號簿,或者接見或者擋架。只有盛宣懷來,從來都是直入中堂的,不知道今兒怎麽了,盛宣懷乘一頂小轎而來,卻拒絕了門房請他直入中堂,在二門外面恭候。

聽到回報,兩人再對望一眼,不約而同的跳了起來。大步的就朝二門外面走去。一到門口,就看見盛宣懷青衣小帽,獨立中庭。看見二人出來,一笑之下,就深深一揖到地。

張佩綸一把挽住他的胳膊:“杏蓀,你何來之遲!”

“氣運鼎革,焉能不盤桓瞻顧?”盛宣懷笑著回答。

唐紹儀也抓住了他另外一只胳膊:“杏蓀兄,此時還有什麽話說?”

“話是虛的,北洋家底,還有數百得力人才才是實的。做生意嘛,貨最要緊……少川,幼樵,這條船,是不是給兄弟我騰個位置出來?”

※※※

“打贏了?這就打贏了?”

玉瀾堂內,一片死寂。光緒捏著折子,呆呆的反問。他坐在那兒,瘦弱的身子似乎支不住腦袋了,深深的垂了下來。

徐一凡,再無人能制。一切打算,都成了泡影。

遼南大勝,日本求和的消息傳來。和京城百姓們的熱鬧癲狂相比,頤和園內,卻成了靈堂一般。慈禧已經沒來由的打死了兩個太監,戲也不瞧了,也不遛彎了,只是在樂壽堂裏面轉來轉去,連李蓮英都不大敢過去沾邊。

光緒卻徹底沒了主意,跟個木頭人一樣,一發呆就是半天,不吃也不睡覺。

歷史書上面寫得明明白白,大臣到了徐一凡這種地步,已經是功蓋天下,功高震主了。要不是朝廷收拾了他,要不就是他成了曹操。指望他能當郭子儀或者曾國藩,那還不如指望母豬能上樹。

“這……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兒?”光緒只是喃喃的自問。

“皇上,咱們得變法了!祖宗成法,已經不能因應此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徐一凡有實力,我們還有天下士人之心!只要皇上努力振作,刷新政治,徐一凡也只能縮在兩江,只求自保富貴!”

跪在光緒面前的文廷式砰砰的碰頭,大聲回話。

“道希,你上次也是這麽有把握……”光緒低聲嘟囔一句,還是六神無主的模樣兒。

“皇上,您再信臣一次,君臣這一道坎,徐賊沒那麽容易跨過,他根基薄弱,要讓這根基和他現在聲望功績配得上,少說也要苦心經營個三五年。這三五年,就是我們最後的機會!祖宗成法,已經靠不住了。徐一凡靠什麽贏得的功績人心,咱們也可以這樣做!皇上,此時是人心思變的時候,只要咱們主動變,這天下人心,還是在皇上這邊!咱們不能再落在徐賊後面了!”

“變法?怎麽變?朝哪兒變?誰來變?”光緒的腦袋,始終還是擡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