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3/3頁)

接著,宣召王振。等他一跪下來,太皇太後臉上立即如籠秋霜。「你侍奉皇帝,種種不法!」她斷然說道,「賜死!」

「死」字出口,「宮正司」的女官,雙雙以白刃加頸。王振魂飛天外,以眼色向皇帝乞援。於是小皇帝向祖母下跪求情,皇帝一跪,五大臣自然亦都跪了下來。

太皇太後看著他們說道:「皇帝還小,哪知道這些人會替國家帶來極大的禍害?」接著訓誡王振:「我看在皇帝跟大臣的分上,今天饒了你。此後不準幹預國事。」

話雖如此,由於制度使然,幹預國事是避免不了的。不過有三楊在,不敢為非作歹而已。如是一兩年以後,王振向三楊說道:「國家大事,全靠三位老先生,不過三位老先生,也高年倦勤了,以後該怎麼辦?」

「身為老臣,」楊士奇答說,「自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嗐,老先生,你怎麼說這話?」楊榮接口,「我輩已老,無能為力,應該以人事君。」

王振正要他如此說,第二天就薦了四個人入閣:曹鼐,黃衷、陳循、高穀,都是進士出身,陳循且是狀元。

既言「以人事君」,即不能不同意王振的舉薦。閣臣七員、三楊勢孤,楊士奇因而埋怨楊榮,而他另有說法。

「王振討厭我們,我們就算能撐下去,他能甘心嗎?一旦夜半宮門出片紙,命某某人入閣,我們能抗旨嗎?倒不如現在讓他舉薦,還不敢援引小人。這四個到底是我輩中人,何礙?」

楊士奇這才明白他的深意,頗以為然。到得正統五年,楊榮請假回福建掃墓,歸途在杭州病歿,得年七十。又不久,楊士奇請假回籍,王振唆使言宮動手。原來楊士奇的長子楊稷,曾經仗勢殺人,言官翻案彈劾,閣議不加法辦,只以彈章封寄楊士奇。但言官復又列舉楊稷橫行不法的罪狀幾十件之多,內閣無法庇護,拿交大理寺拘繫,暫且不審,皇帝且特為下詔安慰楊士奇。這一來,楊士奇自覺無顏還朝,一直不肯銷假;楊溥益覺勢孤。而其餘閣臣都是後進,無力與王振對抗。到正統七年,太皇太後駕崩,王振隨即將太祖所立,置於宮門,上鑄「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十一字的一塊鐵牌,悄悄盜走了。如果有楊士奇在,王振不敢這麼做。這就是於謙所以發「朝廷柱石,以家累而累國」的感慨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