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綠林好漢的起源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並州(今山西大部及河北、內蒙一帶)等地的居民為了躲避新莽政權的頻繁征兵,相繼棄城流亡為盜。

王莽天鳳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頭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一帶百姓不堪新莽士卒的騷擾,數千人公開與政府對抗。

王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八月,臨淮(今盱眙)人瓜田儀於會稽長洲(今江蘇吳縣)率眾暴動。

同年,瑯琊海曲(今山東日照)婦女呂母經過長達三年的謀劃,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攻破縣城,處死縣宰,自稱將軍,飄忽於海上,勢力迅速發展到數萬人。

王莽天鳳五年(公元18年),瑯琊人樊崇在莒城聚眾起兵,輾轉進入泰山。各路盜賊欽佩樊崇勇猛,紛紛歸附。一年之間,隊伍壯大到一萬余人。樊崇的同郡人逄安,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也紛紛起兵響應,總共有數萬人之多,跟隨樊崇在青州、徐州一帶流竄搶掠。

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力子都則起兵於瑯琊,在徐州、兗州一帶搶劫掠奪,部眾有數萬人之多。

眼看國內盜賊蜂起,王莽又氣又急,命太史推算出三萬六千年的日歷,下令每隔六年改換一次年號,布告天下。同時下詔書稱:“己當如黃帝仙升天”,打算借此誑耀百姓,銷解盜賊。

天下皆笑。

另外,還有南郡(今湖北江陵東北)張霸和秦豐,平原郡女子遲昭平,江夏(今湖北雲夢)羊牧,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王州公,钜鹿郡馬適求及北方較為著名的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起義風起雲湧,活動範圍跨州連郡,有席卷天下之勢。就連長安附近的三輔之地,各種各樣的起義也是層出不窮,數不勝數。王莽不得不置捕盜都尉官,大張旗鼓地進行鎮壓。

不過,在起義浪潮中,真正算得上猛龍級的人物當屬下面的兩位:王匡、王鳳。

王鳳……王莽的伯父就叫王鳳,是成帝朝的大司馬,事實上,王莽能有今天的成就,全仗這位大伯父援引。

而王匡,新莽朝中的太師也叫王匡。

在那個單姓單名的年代,同姓同名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現在所說的王匡、王鳳均為新市(今湖北省京山縣東北部三陽鎮一帶)人,為人豪爽有大義,身上洋溢著一種天生的領袖氣質。

發源於湖北隨州大洪山的大富水流經他們所居的新市,使得新市境內布滿了沼澤地,沼澤地裏草木葳蕤、野菜叢生。在這亂世之中,儼然成了饑民的天堂,人們成群結隊前來挖荸薺、野菜充饑。

隨著外來的流民越來越多,沼澤地裏的野菜成了饑民相互爭奪的對象,他們常常為了采食而不惜大打出手,流血事件每日都有發生。

王匡、王鳳就以和事老的身份出現,用一種“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大道理說服大家放棄紛爭,共求生存。

由於王匡、王鳳能為大家主持公道、排難解紛,維護秩序,漸漸地被饑民視為首領。

沼澤地裏的饑民越聚越多,而且有組織、有紀律,這不是聚眾造反是什麽?官府發兵前來鎮壓,王匡、王鳳不得已,只好帶領饑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舉旗上了綠林山(今大洪山南麓許家寨一帶)。

這時的王匡、王鳳絕對不會想到,他們這一次舉旗,竟成為了繼秦末陳勝、吳廣之後的中國歷史上第二次農民大起義。

初上綠林山,為求生存,王匡、王鳳不得不時時帶領隊伍在附近打家劫舍。

隊伍越來越龐大,發展到了幾千人,膽子大了,就開始攻打離城市較遠的小集鎮,掠取一些地主豪強的糧食財物,然後又回綠林山上,占山為王,日子過得還不錯。

看到王匡、王鳳生活過得這麽滋潤,南陽人馬武、潁川人王常、成丹等也相繼帶兵入夥,短短幾個月,就聚集起上萬人。

其實,這上萬人都是因為饑寒貧苦才被迫上梁山的,大家聚集在一起,“常思歲熟得歸鄉裏”,盼望著年景轉好回家種田。勢力雖大,卻不敢攻占城市,劫掠到的食物,只求填飽肚皮。

王莽不明就裏,瘋狂地進行鎮壓。

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詔令荊州牧發兩萬大軍攻擊綠林山。

鎮壓越烈,反彈越強。

王匡、王鳳率部眾在雲杜(今湖北京山)奮起反擊,大破州府官軍,殺數千人,將糧秣輜重悉數擄獲。

荊州牧膽戰心寒,領著殘部倉皇向北撤退。沒走多遠,又遭到綠林悍將馬武的截擊。

這時的馬武,還幻想著日後可以金盆洗手,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平民,他只是用長槊鉤翻了荊州牧的車轅,將他打翻在地,不敢妄開殺戒。

荊州牧終於逃得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