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被看好的新政時代

唐人白居易寫過一首很有意思的小詩,詩雲:“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平心而論,篡位前的王莽稱得上一個大好人,和周公一樣,值得敬仰。

然而,因為他走了“篡位”這步臭棋,於是被向以忠君、家天下等理念束縛的傳統歷史學打下了十八層地獄,被視為“逆臣賊子”,和趙高、侯景等人並列,成為了歷史反面教材的典型。

近代學者胡適卻很贊賞王莽,高度贊揚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大政策,下定義說王莽是一個大政治家,稱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新朝代漢之前,西漢政權這輛老爺車事實上走到了窮途末路,其土地高度集中,政治日益腐敗,社會動蕩不安。

嚴峻的形勢跟前,有不少人向統治者提出各種解救危機的辦法。哀帝朝的大司馬師丹就針對當時豪富吏民訾數巨萬,而貧弱愈困的現象,提出要嚴加限制貴族豪富占田及奴婢數量的措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甚至對限制的量提出了詳盡的數字。

然而,該建議卻遭到了絕大多數豪強地主、貴族官僚的反對,他們和哀帝、董賢等高層既得利益者抱成團,一致反對該措施的施行。

政治的腐敗,朝廷的奢靡,地方的盤剝,豪強的兼並,使百姓流離失所,經濟越來越凋敝,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

王莽篡漢建新,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善百姓的生活質量,決定以鐵一般的手腕推行新政,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本人研習儒學,信奉儒家思想,認定天下必須恢復到孔子所指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所以,他高舉“復古”大旗,全方位恢復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並在該制度下開始實施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史學家呂思勉特別指出,王莽改制是中國文化的一次重大轉變。

他認為,在西漢及以前,凡是談論政治的人大多對社會現狀進行攻擊要求改革;至東漢及以後,玄學、佛學先後興起,都強調適應社會,而不再追求改革。王莽的行事,其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從先秦以來仁人志士的公意。

應該說,王莽改制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真能實行了,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會效果的。

比如說,他“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托名王田制來恢復井田制,嚴禁私人買賣土地,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解決土地問題。這麽做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漢末土地兼並帶來的社會危機。

又如,他改奴婢為“私屬”,禁止買賣,希冀由此達到防止奴婢增多而導致國家勞動力減少的現象。

又如,實行“五均六管”制,在國都長安及洛陽、邯鄲、臨淄、宛和成都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管理物價,征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征收山澤稅。

所謂“五均”,是漢武帝時“平準法”的發展,規定各市以四季的中月即二、五、八、十一月的商品價格做基礎,按貨物優劣分出上、中、下三等標準價格,稱為“市平”。市場實際價格一旦高於平價,國家則按平價出售商品,促使價格回落;市場實際價格低於平價,國家則進行收購,以調控市場正常開展買賣。特別是對於五谷布帛絲綿等重要的民用產品,如果滯銷,則按成本加以收購,保護小農經濟。“五均賒貸”則是五均司市的重要補充。賒是借錢給城市居民進行非生產性的消費,如祭祀喪葬的用費,不收利息,短期即還。貸是借錢給小工商業者作為運作資金,期限較長,按借款者的純利潤額收取少量的年利息。顯而易見,這麽做既能由政府調控商品價格,實行計劃經濟,消除通貨膨脹,改善財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制止高利貸者的猖獗活動。

“六管”即是對鹽、鐵、酒專賣,政府鑄錢,名山大澤產品收稅和五均賒貸等六種經濟事業實施管制,統一由國家征稅,以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維持社會穩定。

不過,誠如史學家錢穆所說:“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

王莽推行的新政,大多都是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可是古今時異,環境不同,推行的政策從根本上就脫離了實際環境,違反了歷史規律,最終走向失敗,王莽本人也成了復古思想的殉道者。

首先,“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就嚴重地損害了大地主豪強的利益,這些大地主豪強占有的田地遠不止一井,要他們將多余的土地交出來,那他們世代兼並的辛勞就化為烏有,這等於是要把他們吃的全給吐出來,他們理所當然地會激烈反對。這樣一來,朝廷就沒有足夠的土地分給應該受田的無地、少地農民,這一部分人也就因此對王莽政府產生了失望之情。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會覺得滿意,因為這是“王田”,所有權並不屬於自己。由此可見,實行“王田制”實在是處處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