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

為了順應天意民心,把天下的義軍統一起來,漢軍諸將一致要求從劉姓宗室中選出一個人當皇帝以從眾望。

立誰好呢?

以他的膽略、才識、智謀、能力和滅莽的決心,當為不二人選。

南陽郡豪傑與下江兵的王常等人,一致主張立劉

但新市、平林兵的將帥堅決不同意。

陳牧、張卬等人給出的理由是,平林兵中的更始大將軍劉玄也是劉氏宗室,而且比劉 參加起義隊伍早,資格比劉 老,立劉玄比立劉 更名正言順,更能使天下威服。

陳牧、張卬等人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其實,按照封建禮制細算起來,劉玄和劉 相比,前者是更有理由登帝位的。

當年的長沙王劉發一共生有十六個兒子,其中的第十三子劉買,封舂陵侯,這個劉買就是劉玄和劉 共同的曾太祖父,劉玄的曾祖父是劉買的嫡出長子,屬於大宗,繼承了舂陵侯的爵位。而劉 的曾祖父卻是劉買的庶出小兒子,屬於小宗,只封了個郁林太守。

當然,這只是表面原因。

實際上,據《漢書·平帝紀》載,“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孫及兄弟吳頃、楚元王之後,漢元至今,十有余萬人”,雖然劉玄和劉 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是漢景帝,但他們和西漢末年的皇帝們早已是出了五服的超遠房親戚,甚至連親戚都算不上,他們只不過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劉氏皇族中的普通一員,比較大宗小宗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其深層原因是:小長安聚戰敗後,新市兵和平林兵急於逃走,幾乎就要與劉 的柱天都部解盟,如果不是王常率下江兵及時趕來,漢軍隊伍中早已不存在新市兵和平林兵了。但不管怎樣,既然有過解盟的經歷,彼此心中就存在了永難縫合的裂痕,就算勉強結合在一起,也只能是同床異夢、貌合神離。

退一萬步說,新市、平林兩軍的將帥可以翻過這一頁,無視該裂痕的存在,但劉 威武嚴明、剛毅果決,霸氣外露,讓他們明顯感覺到掌控不住,他們不同意擁立劉 而力挺劉玄。

在他們的堅持下,擁立劉玄遂成定論。

此時還在攻打宛城,對擁立之事一概不知,使者傳喚他回舂陵商議尊立劉姓宗室為皇帝。

回到淯水,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說:“諸將軍要尊立劉姓宗室為帝,很好!然而現在各路義軍在青州、徐州崛起,擁眾數十萬人,一旦聽說南陽擁立了劉姓皇帝,恐怕他們也會擁立一位劉姓皇帝。到時,王莽未滅而劉姓宗室相攻,只怕會搞亂天下的局勢而損害自己的力量,絕非破莽良策。而且舂陵離宛城不過三百裏,倉猝自稱皇帝,就會成為天下攻擊的目標,太危險了。不如暫且稱王以發號施令,王勢也足以斬殺將領。如果其他義軍擁立的人賢能,我們就一起前去歸附,如果大家都沒有立皇帝,那麽,等我們消滅了王莽,收攏了各地義軍,那時再稱皇帝也為時不晚。”

的一席話,侃侃而談,眾將交口稱善。

張卬一看,急了,拔劍擊地,拍板說:“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二!”

這年(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初一,漢軍在淯水(今河南省白河的古稱,亦作“育水”)設置壇場,劉玄即皇帝位,面向南方而立,接受群臣朝拜,宣布大赦,改年號更始,任命堂叔劉良為國三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劉 為大司徒,陳牧為大司空,其他將領都當九卿將軍。

原柱天都部的成員大感失望,多有不服。

有一個名叫劉稷的部將,勇冠三軍,就公開大叫:“本起兵圖大事者,伯升兄弟也。劉玄算什麽東西!”

而劉 的預言,也很快變成了現實。

王莽聽說劉玄登基稱帝,大怒,發兵瘋狂鎮壓。

他以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為主帥,征召通曉六十三家兵法的人為軍官,當世奇人巨毋霸為壘尉,又驅虎、豹、犀、象諸猛獸以助軍威,集結起各州郡精兵四十三萬人,號稱百萬,前來圍剿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