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漁陽突騎下邯鄲(第2/2頁)

什麽東西呢?

原來是一道檄文,一道署名為劉秀發出的檄文。

寇恂、蓋延、王梁等人一看,就知道是吳漢一手偽造的了,哈哈,好你個吳漢吳子顏,居然有這一手,佩服佩服。

彭寵不知是假的,反復讀著檄文,心思有些活動了。

但還是沒給出答案,只對吳漢等人說,容我再考慮考慮。

看來,只能出殺手鐧了。

回到吳漢府上,吳漢讓寇恂給上谷寫信,要耿況派上谷長史景丹領三千突騎從沮陰火速奔赴漁陽。

不日,景丹兵至漁陽。

看著上谷的軍隊已經出動,彭寵終於決定了:由吳漢行長史事,蓋延、王梁為副將,領三千突騎與上谷突騎結成聯軍,揮師南下。

對於“突騎”一詞的含義,唐人顏師古的解釋是:“突騎,其言驍銳可用沖突敵人也。”即執行正面沖鋒、“先登陷陣”的騎兵團。

春秋戰國時期,馬鞍、馬鐙尚未出現,騎兵的戰鬥力是非常有限的,人們騎跨在裸馬的背上,兩手必須牢牢地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才能保證自己在馬匹飛馳的過程中不致摔落。很難想象,以這種騎射方式,在戰場能有多大的殺傷力。所以說,這一時期的騎兵除了能在戰場上迅速轉移外,其作用只是偵察、側翼包抄、騷擾遮斷、偷襲和追擊,無法充當作戰主力。而隨著馬鞍與馬鐙的出現,騎手不但能和馬很好地達到“人馬合一”的境界,可以在馬背上完成各式各樣的技擊動作,更重要的是,騎手可以穿戴起重達四五十斤的鎧甲,有效地沖鋒陷陣。

人、馬、鎧甲,還有兵器,他們的質量合在一起,重達幾百斤,在高速運動中,挾有巨大的動能和勢能,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兩漢以後,誰擁有強大的騎兵團,誰就是戰場上的主宰!

而上谷、漁陽這兩支突騎長年戍守在北方邊境,他們的敵手是匈奴、鮮卑、烏桓等北方少數民族,可謂百戰沙場。他們在與遊牧民族軍隊的交手中,不斷吸收和改進騎兵的攻擊方式,勝可追,敗可退,來去如風,機動靈活,堪稱騎兵中的精華。

大軍先克薊縣,斬殺王郎的大將趙閎。

此後,一路勢如破竹,遇神殺神,遇鬼滅鬼,所向披靡。沿途斬殺王郎手下的大將、九卿、校尉以下四百余人,繳獲偽政權印綬一百二十五枚,使者節杖二把,斬首總共三萬級。攻克下了涿郡、中山、钜鹿、清河、河間等二十二座縣城,與劉秀會師於廣阿。

王郎,你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