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稱帝,並非湊熱鬧

李軼回了一封信,讓馮異幫忙試探劉秀的意思,信中寫:“李軼原本與蕭王首謀起義,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如今李軼守洛陽,馮將軍鎮孟津,俱是兵家要地,如能合兵一處,可圖天下。盼望將軍向蕭王傳達李軼的心思,以佐國安人。”

馮異一讀回信,樂了。一面把李軼的書信上奏劉秀,一面調兵遣將,先下天井關,再拔上黨兩城,清除河內北面的威脅,緊跟著,手腳不停,回師向南,在李軼的默許下,渡過黃河,直插河南郡,連克成臯以東十三縣,收降十余萬人,成功開辟了從河北進攻中原的灘頭陣地。

能有這樣的戰果,馮異對李軼充滿了感激。

然而,劉秀對馮異的答復卻是:“季文多詐,人不能得其要領。現在將他的書信傳至各營抄閱,謹防中其奸計。”(李軼字季文)

馮異倒吸了一口涼氣。

劉秀把李軼的密信公布於眾,即是將他與自己相通之事賣給了劉玄的更始集團,則更始集團中忠於劉玄的將領還不吃了他?!

這是十足赤裸裸的“借刀殺人”計啊!

由此不難看出,劉秀對李軼的仇怨之深。

說實話,這不應該是一名出色政治家的表現。

或者,劉秀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性情中人!

就算李軼有三十萬大軍,再加上一個洛陽城,仍然沒能和劉秀做成這樁買賣。

反過來,劉秀還擺了他一道。

朱鮪得知李軼暗通劉秀,怒不可遏,派人刺殺了李軼,將其兵馬收為己有。

眼看劉秀感情用事,馮異自知李軼難免一死,自己難免與朱鮪有一場決戰。

果然,朱鮪接管了洛陽,馬上派遣部將蘇茂、賈強領兵三萬余人渡過鞏河,進攻溫縣,自己領兵數萬人進攻平陰,以牽制馮異的軍隊。

應該說,朱鮪這招夠狠夠辣。

溫縣是河內的屏障,一旦溫縣拔下,河內郡就唾手可得,而劉秀的北征軍後路被斷,則整個河北局勢將發生改觀。

針對於此,馮異做了個超乎常人想象的決定。

他先置平陰於不顧,引軍渡回河內,入援溫縣。

這是一個極其瘋狂的決定,要知道,平陰是馮異的主要駐地,馮異卻棄其而援溫縣,有可能平陰既失,而溫縣又丟,到時不免滿盤皆輸。

但馮異權衡之下,毅然入援溫縣,既是軍事家在戰略地位上做出選擇的結果,更是一著在知己知彼情況下棄子爭先的狠招。

他知道,只要自己的速度夠快,就可以與河內太守寇恂合兵夾擊蘇茂、賈強。

以二擊一,已占八成贏面,而蘇茂、賈強一敗,朱鮪的軍心自然動蕩,那時,兵鋒掠回平陰,可使溫縣既保,平陰不失。

果然,馮異剛渡過黃河,寇恂已將郡屬之兵盡數發到溫縣。

馮、寇兩軍會合,實力已強於蘇茂、賈強,寇恂又命士卒四下散布謠言:“劉公兵到!”

這一招,劉秀在昆陽大戰中用過,現在寇恂再用,同樣收到了奇效,蘇茂、賈強軍人心惶惶。

馮異、寇恂兩軍趁機沖擊,將賈強斬殺於亂軍之中。

蘇茂幸有部眾死力掩護,倉皇渡河,軍中溺斃者過半。

馮異緊追不舍,從背後掩殺,再次渡過黃河,回擊平陰。

馮異的得勝之師,鬥志昂揚,來勢奇快,朱鮪抵擋不住,狼狽退入洛陽。

馮異追到洛陽,繞城一周而還。

從此,洛陽全城震恐,白天也緊閉城門。

劉秀北擊尤來、大槍、五幡等賊寇,從元氏追殺到北平,從北平殺到範陽,又從範陽殺到安次,一直殺到漁陽,連戰連捷,凱歌頻奏。

當馮異、寇恂的勝利文書傳來,眾將領進帳祝賀,乘機奏請劉秀稱帝。

馬武最先發言,他說:“大王您雖然謙恭退讓,但歷史已經賦予您中興漢室的責任,請趕快登帝位,以後再談論征伐。現在咱們名號未正,東闖西殺,天下人都不知誰是兵,誰是賊。”

劉秀雖已有意,卻總覺得還缺少點什麽,於是在嘴上敷衍道:“將軍何出此言?可斬也!”

稱帝之事由是擱置。

改日,劉秀派吳漢率領耿弇、景丹等十三位將軍追擊尤來等賊軍,自己返回薊縣。

吳漢等人大發神威,斬敵一萬三千余人,窮追到浚靡縣才返。賊軍散入遼西、遼東,被烏桓、貊人搶掠擊殺,幾乎死盡。

至此,河北境內的流民軍算是徹底清除。

劉秀率眾將從薊縣回到中山縣,眾將再次請求他稱帝,他還是沒有接受。

大軍走到南平棘,眾將再懇請,其中耿純進諫說:“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追隨大王奔走於矢石之間,其出發點不過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平生之志。如今大王拖延時間,違背眾意,不正號位,我深恐大家望絕計窮,萌生退歸故裏的念頭。彼時,人心盡散,就很難再聚合到一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