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一代明君

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六日,劉莊在東宮前殿駕崩,年四十八歲。

留下的遺詔是:“不要為我興建寢殿祭廟,可將牌位放在陰太後陵寢的便殿中。”

不張揚,忌奢侈,一代明君劉莊就這樣走了。

劉莊在位期間,嚴格遵守奉行光武帝創建的制度,無所改變更動;對於外戚,一律不予重用。

以上兩點,是劉莊治國的最大特點,尤其重要的是第二點。

他的後繼者就因為對第二點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國家猶如一個泥足巨人,走向了漫無邊際的沼澤地,最終泥足深陷,從底化到頂,一命嗚呼。

劉莊曾經明確宣布:皇後妃子之家都不得封侯參政。

館陶長公主想替她兒子求個郎官做,劉莊不答應,只是拿了一千萬錢把他打發了。

劉莊是這樣解釋的:“郎官對應天上星宿,出任郡職,如果任人不當,會使百姓大面積遭殃,你別為難我。”

尚書閻章精通過去的典章和制度,工作突出,早就應得到提升,但劉莊因為他有兩個妹妹是後宮貴人,算是外戚,竟一直不予提拔重用。

他在位時,他的舅舅們都位不過九卿。

凡此種種,充分表明了他防範外戚功臣的態度。

是以吏得其人,民樂其業,遠近畏服,戶口滋殖焉。

在防範外戚的同時,劉莊對生母陰太後、異母郭太後都非常尊重、平等對待,贏得了臣下的好評。

此外,劉莊還給中國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可圈可點的事跡。

《後漢書·西域天竺國傳》記:劉莊夢見一個頂有光圈的高大金人,第二天向群臣詳述夢境,有人說這可能是西方的佛陀。劉莊於是派使者赴天竺問佛道法,用白馬馱載回了一批佛經、佛像。劉莊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從而在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

可以說,劉莊是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在推動佛教傳播上,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從客觀效果上看,這是他對中外文化交流的促進。

另外,在對待經學的態度上,他繼承了光武帝的倡導傳統,非常重視各類學校在經學傳授中的作用,積極興辦各種學校。永平二年(公元59年),就曾先後在辟雍中舉行了大射禮和養老禮,把辟雍變成了一個禮儀教化的場所。他本人還親自到辟雍中講授經義,一時間,“諸儒執經問題於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盛況空前。

對於光武帝時興辦的太學,劉莊也極力維持,經常把一些“經明行修”的大儒、名儒選拔為博士官,到太學中講授經學。而對各地方的郡、縣學,也大力扶持,每有出巡,他就會到這些學校與校官弟子行禮作樂。在他的倡導下,郡、縣學的教育體制非常完備。

對成就比較突出的儒者,劉莊大力褒獎,甚至將他們選為三老、五更。

任五更的桓榮,是劉莊做太子時的老師,劉莊對他極為敬重,雖然貴為人君,“猶尊桓榮以師禮”。每到太常府,都會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自己側坐,像當年講學時一樣,聆聽老師的教誨。

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了,劉莊就會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探望。探望老師的時候,他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入門就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才去。

皇帝對桓榮如此尊敬,其他文武官員前來探病的,誰也不敢乘車馬直入,到了桓榮床前就遠遠拜倒。

桓榮去世時,劉莊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

劉莊這樣尊崇儒生,極大地推動了儒學經學的發展。清人皮錫瑞就贊揚說:“永平之際,重熙累洽,千載一時,後世莫逮。”

在史學發展上,他對史學著作的編纂非常重視,重用著名史學家班固,讓他擔任蘭台令史,從事《漢書》的撰寫,對史學撰述的貢獻不容小視。總之,劉莊之世,吏治清明,境內安定,其當政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他在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禮制以及與周邊少數民族及西域各國聯系上的建樹卻是引人注目的。他不僅繼承了光武帝的事業,更把光武帝的事業推上了一個高峰,劉莊完全稱得起他帝號中的“明”字,漢明帝,一代明君是也。從這一點來說,光武帝在選擇帝國繼承人的問題上,是極具眼光的。事實證明,原定繼承人劉強,是一個平庸無能之輩,而且是個病秧子,身體素質差,比劉莊提前十年就掛了。

而和光武帝相比,漢明帝劉莊在皇帝候選人的選擇上,眼光也同樣很準。

他看中的是第五子劉炟。

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封建禮制中,劉炟非嫡非長,很多人搞不通漢明帝為什麽會選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