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涼州三明(第2/2頁)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劉志調張奐擔任使匈奴中郎將,進駐南單於的王庭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全面負責朝廷對匈奴事務。十二月,南匈奴與烏桓、鮮卑攻掠沿邊九郡,火燒度遼將軍駐曼柏(今內蒙古東勝北)的軍門,引屯赤阬,與張奐的營寨烽火相望,張奐卻若無其事地在營中讀書寫字,講誦經書,軍心自安。然後,他區別對待各路叛軍,誘降烏桓,突襲南匈奴諸部,誅殺了休屠各(注:“休屠各”為匈奴一大部落名稱)各部首領,重拳打擊鮮卑,使邊患很快平息。

以上三人,都屬於涼州人,且表字都有個“明”字,京師稱為“涼州三明”。

正是由於對“三明”的重用,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七月,段颎大破東羌於射虎谷(今甘肅天水市西),斬敵19000級,漢軍陣亡僅400人,此戰宣告了漢羌百年戰爭的正式結束。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劉志崩於皇宮德陽殿,享年36歲,謚號為“桓”,與“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相同,意思是“辟疆服遠、克敬勤民”。

也許,在東漢朝臣的眼中,劉志就是他們的齊桓公。

的確,漢桓帝親政的日子裏,國內經濟持續發展,對外作戰連戰連勝,在籍人口5600多萬,比西漢任何一個時代都多,和盛唐持同一水平,達到了古代中國土地承載量的上限。

可以說,漢桓帝時代,是東漢回光返照的最後一縷余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