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卷土重來(第3/8頁)

這就是可卡因的恐怖之處——休息一下,冷靜下來,再注射大量的GIM[嗎啡]。

——《赤裸的午餐》,1959

到六十年代初的時候,五十年代末的反叛潮流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增長。嬰兒潮出生的人來到了,空前多的富有的年輕人進入了世界各地的大學,為毒品泛濫提供了完美的孳生之地。與此同時,大眾航空旅行時代的到來使得大陸之間麻醉劑的運輸更加方便,人們從而也越來越容易買到非法毒品。新一代的十幾歲的年輕人現在距二十世紀頭幾年的可卡因上癮大泛濫已經隔了兩代,所以沒有什麽第一手的資料來警告他們提防娛樂用途的麻醉劑的危險性。盡管父母告誡他們要遠離麻醉品,六十年代的一代還是一齊選擇對這類建議置之不理。

首先流行的毒品還是老一套:大麻,嗎啡和海洛因,但是巴比妥酸鹽和迷幻劑之類的新發現也不甘落後。然而可卡因仍然沒有什麽影響力。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1963年的報告說,“查獲的可卡因大多數來源於合法渠道,從數量上看,現在還不足為慮”。可卡因大災難的大本營亞洲的情況十分相似,也沒有什麽大風大浪:“有報告說查獲有可卡因;但涉案數量不足為慮”,委員會報告說。同年,整個美國沒收的可卡因也不足五公斤。

但是,其他各種毒品消費量都在上升,促使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動。1961年在美國,白宮第一次就濫用毒品的問題召開會議,認為美國的確出現了問題——而且是很嚴重的問題。LSD(麥角酰二乙基酸胺)被禁止。1965年,安非他明和巴比妥酸鹽也成為非法藥品。1966年,林頓.傑克森建立了“卡贊巴赫委員會”,建議從源頭和需求兩個層次來制止非法毒品交易。對毒販子的刑罰再一次加重,但到了此時,這股潮流已經是無法阻擋的了。很快,抽大麻成為非常常見的消遣行為,就連吸大麻煙者的殺手或是暴力罪犯的形象也迅速崩潰,同時也打敗了當代的麻醉劑聯邦立法的重重條款。從1965年到1970年,因私藏大麻而被逮捕的人數激增了百分之一千,對美國大眾進行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有兩百四十萬的美國公民因吸毒而有意犯法。

1968年,理查德.尼克松決定濫用毒品現象的“不斷上升的病態現象”采取行動。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通過一項意在阻止大量大麻從墨西哥流入美國的輕率的計劃。從表面上看,他這項代號為“攔截行動”的計劃的愚蠢程度幾乎可以等同於它的野心程度:尼克松派遣了超過2,000名海關人員到邊境線,命令他們攔截並檢查每一輛試圖跨越邊界進入美國的交通工具。攔截行動三個星期攔下了超過五百五十萬名旅行者,每個人跨越邊界的時間都要拖延上半天。然而盡管這次行動堪稱和平時期最大的一次搜查行動,卻沒有查獲哪怕是一份數量較大的大麻。作為一次禁毒行動,它完全失敗了。

不過,在給墨西哥施加壓力遏制大麻交易方面,尼克松政府還是頗有成效的。但是這也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副作用。首先,墨西哥的大麻產業搬到了哥倫比亞,而哥倫比亞很快就意識到可卡因優於大麻的潛在的優勢,從而制造了更為嚴重的問題。此外,大麻最初的短缺造成追求非法刺激的人到別的地方尋找快樂。最後,一直在旁邊等待時機的可卡因來到了。傳統觀點認為,可卡因在美國再次融入主流是在1967.1968年,因為當時的流行歌曲和文學作品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提到可卡因的,不過其實可卡因出現的時間比這要早。約翰.考勒曼是1991年到1994年的禁藥取締行動的負責人,他回憶起紐約六十年代中期遇到可卡因的情況是這樣的:

1965年出現了可卡因,但數量非常少,大多數來自於秘魯,多由到達紐約的海員一次幾公斤走私帶來的。我們沒有發現任何大宗運輸。我當時見到的最多的是五到六公斤。使用這種毒品主要是娛樂界的家夥:藝術家,作家,音樂家——這是一種帶有標志性的毒品。

在英國,保羅.麥卡特尼報道說他第一次嘗試可卡因是在他寫“佩勃軍士孤心俱樂部樂隊”(1967)的時候——這張唱片甲殼蟲樂隊從1966年底開始錄制。最初介紹麥卡特尼(現在是保羅爵士)接觸可卡因的,是倫敦藝術館的所有者羅伯特.弗拉澤,他也是——這也許很關鍵——個海洛因使用者。我們從這個聯系上可以看出,可卡因是如何跨越“嚴重”的癮君子和偶爾的吸毒者之間的界線的。

可卡因在此之前就已經出現在英國,但數量非常少:1951年對卡納比大街上的爵士夜總會進行突襲檢查時逮捕了三個人,其中一個是海洛因癮君子,身上帶有少量的可卡因。可卡因基本上只為海洛因圈子裏人所了解,甚至此時了解它的人還為數不多。從1957年對海洛因上癮者所作的調查可以看出,英國的359個癮君子中只有16個人嘗試過可卡因。這個吸食可卡因的專門的小集團漸漸開始吸收新成員,到1959年的時候,英國有30個海洛因上癮者嘗試過可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