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我來保衛雨花台(第2/4頁)

向小強和參謀們商量過,大家也都認為這麽點炮,有效覆蓋整個包圍圈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霧這麽濃,也不好觀測。只能盡量讓大炮發揮防守的作用了,也就是盡量往近處打,阻止清軍的攻勢而已。這樣還能準確一點。

現在整個南京、整個紫金山要塞的頭頭腦腦們、還有朱佑榕,都在盯著這場戰鬥了。要是城下戰鬥失利,那就要守城墻了。

但是……這麽大的霧,長江防線都守不住,一道城墻……

……

因為是冬天,四點鐘天還是很黑。雨花台上的高座寺沐浴在雲霧中,滿山郁郁蔥蔥的柏樹散發著吐了一夜的氧氣,合著潮濕的泥土氣息,吸入肺中感覺愜意極了。

向小強在這座寺廟的庭院中漫步著,踩著腳下滑膩膩的青石板,扶著石欄杆往下看。夜色中霧氣飄渺,看不出幾米遠,極目所見也都是近處蒼黑的松柏。

但是他知道,就在霧氣下方,在山坡上,就有自己的士兵守在散兵坑裏,守著重機槍和迫擊炮,瞄準著山下。

寺裏的僧人也因為這幫大兵的到來,很多都早起來了,也沒心思做早課,都在看這群出出進進的軍人。年輕的僧人打量著他們的裝備,都很好奇,年長的高僧則閉目念佛,臉上露出痛心的表情,分明是不忍看到清凈的佛門成為操縱殺戮的指揮部。

因為最近打仗,南京臨近戰場,寺裏很多外來的掛單僧人都走了,空出很多房間。方丈把最好的幾間禪房讓給向小強做辦公室。現在人民衛隊的軍官們出出進進,抱著地圖、沙盤、無線電機,一根根粗黑的電話橫在地上,從一間禪房通到另一間禪房,好像盤結的黑蛇一樣,一不留神就會絆倒。

還有幾根電話線橫過庭院,往山下通去。往南邊的,通往外秦淮河邊的陣地,往北邊的,通到南京城內,和城內的電話系統相連,一直通到紫金山要塞裏。最高統帥部和女皇都能及時得知這裏的戰況,向小強也能在第一時間知道江邊戰場、乃至整個長江防線的戰局。

高座寺的方丈法雲禪師正陪在向小強的身後,像個導遊一樣向他介紹雨花台。

老方丈六十多歲了,慈眉善目,身寬體胖,雪白的長眉毛加上大紅袈裟,彰顯著自己高僧的身份。雨花台緊鄰城門,歷來是南京達官貴人、上流社會人士燒香遊玩的名勝。高座寺裏的方丈也練出來了,每當有貴客造訪,知客僧規格不夠的時候,老方丈就會親自出馬當導遊。向小強覺得他比後世雨花台的紅色導遊還老練。

法雲大師摸著念珠,緩緩道來:

“從西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因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

“自南朝梁天監六年,本寺的雲光法師便常在石子崗上設壇說法,說得生動絕妙,感動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到了本朝,‘雨花說法’業已成為金陵十八景之一。本寺內有清泉二眼,名永寧泉,其水質清洌,飲之甘甜。南宋詩人陸遊品其泉水後,稱之為‘江南第二泉’,今二泉之水雖枯,但古之盛名猶存。”

向小強笑道:

“大師,雨花台現在還有很多雨花石吧?”

法雲大師笑道:

“呵呵,有,有,但因歷代遊客遊玩,皆慕名撿拾尋找,現在山上雖還有一些雨花石,但都已是下品,精品甚為難得。這個,說到雨花石,本寺倒是保存了一些,均為歷代僧人精心挑選的,顆顆玲瓏剔透,皆為精品。呵呵,向大人既有興趣,待大人殺退清虜、贏得此戰,老衲便做主,挑選一套最精美的,送與向大人。”

呵呵,原來還有紀念品附贈啊。向小強趕快合掌笑道:

“那多謝方丈大師的美意了。”踱到大雄寶殿內,向小強仰頭望著閉目微笑的佛祖,平生不信佛的他,此刻鄭重地跪在大殿中央的蒲團上,認真地拜了三拜。旁邊的僧人趕緊念佛,“叮——”地敲響法缽。

向小強原先印象中的雨花台,只是後世的一個紅色旅遊景點而已,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入黨積極分子去參觀,聽黨課。即使在另一個時空的這個時代,這裏也是處決犯人的陰森刑場。但是在這個時空,在華夏文明完整傳承下來的這個時空,雨花台終於掃去了“殺人刑場”和“意識形態基地”的陰霾,重現了江南文化名勝的本色,重新成為一個散發著文化和書卷氣的地方。

如今雨花台下,前面是驕橫的清軍,後面是南京。向小強跪在蒲團上,對佛祖許願,一定要讓他保衛好雨花台,保衛好南京,保衛好這塊殘存的江南半壁,保衛好這塊中國僅存的富裕、民主、文明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