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戰必勝矣(第2/4頁)

沈榮軒笑道:

“陛下,這種事情還沒發生過。能從北面成功過來的,都是意志最頑強、最渴望改變自己命運的人。他們雖然受的教育普遍很低,有的甚至不識字,但這都不是很重要。一旦給他們一個公平的奮鬥環境,他們就能幹的比土生土長的大明人還好。我們大明的很多工商業巨子、還有其他行業的許多佼佼者,都是當年從北邊逃過來的人。”

朱佑榕心中的創傷得到了一些安慰。她點點頭,輕聲道:

“如此甚好。”

她頓了一會兒,輕舒了一口氣,說道:

“諸位愛卿,朕說要和大家一起在這裏,把我們的會議開完。那麽,現在朕就再說幾句。”

朱佑榕這麽一說,張照先便擡眼瞥了一下江心洲要塞司令。要塞司令立刻心領神會,立刻給手下的幾個軍官使眼色,然後欠身說道:

“陛下,臣等暫且告退。”

然後帶著幾個軍官退了出去,關上門。

一個東廠情報官進來,悄聲和沈榮軒說了幾句。沈榮軒點點頭,讓他先下去,又悄聲跟朱佑榕說了幾句。朱佑榕點點頭,顯得略為寬慰。

這時候,觀測堡裏又只有帝國最高軍政會議的參加者了。

朱佑榕感慨地說道:

“朕小時候讀聖賢書,亞聖有一篇經典,《公孫醜章句下》,朕印象最為深刻。但是那時候年紀還小,該不能十分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意思。後來長大了,也懂得了更多的軍國大事,聯系起來,覺得愈發受益。

“尤其是今晚。經過了今晚,不知諸位怎麽樣,朕是真的重新理解了亞聖的那篇經典之作,對先賢越發的崇敬。兩千多年過去了,亞聖閃光的語言,仿佛是專為今晚的情形度身而作的一樣……”

向小強也和大家一樣,低頭聆聽著陛下的“垂訓”。他雖然從後世穿越來,但也知道朱佑榕一口一個“亞聖”,說的就是孟子。中華儒家文化中,尊稱孔子為聖人,尊稱孟子為亞聖。至於這個《公孫醜章句下》具體是《孟子》中的哪一篇,向小強就不知道了。以前在中學裏,《論語》、《孟子》這種東西也只學過幾篇而已。但他知道眼前的這些人,不只是大臣,就是軍事將領也都是從小熟讀中華聖賢經典的。向小強這個後世的大學生竟然不知道,不禁覺得有些慚愧。

朱佑榕慢慢轉過身去,手扶著觀測窗的水泥下沿,望著外面燈火通明的長江,還有上面穿梭打撈屍體的大明巡邏艇。半晌,她輕聲吟道: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大臣們低著頭,也都在默默體會著孟子的這篇著名策論。向小強現在明白了,所謂的《公孫醜章句下》,原來就是那篇有名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是為數不多的早年中學學過的聖賢篇章之一,也是《孟子》中流傳最廣、最深入人心的不朽篇章之一。

“其中的意思,大家應該也都明白……”朱佑榕虔誠地輕聲說道,“很小的一座城池,敵優勢兵力圍攻,但久攻不克……敵軍既然能長期圍攻,那必定是占了天氣、季節、總兵力等先天優勢的。這裏的‘天時’,完全可以擴大理解,可以是總兵力優勢,可以是後勤優勢,還可以是資源優勢等方面的優勢……總之,合稱為‘天時’。但是即便有這些優勢,這座城仍然很難打下來……原因很簡單,守方是憑借著高城深池據險而守,自可以以一當十。所以天時不如地利。

“但是,同樣是一座城,甚至比前一座城更大、更高、護城河更深、防守裝備更精良、而且城中存糧更多,但是,守城將士卻棄城而逃了,或是輕易就投降了……這就不是地利的問題了,而是人的問題了。……歸根到底,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天氣,不是兵力對比,也不是地形地勢,也不是裝備……而是人,是使用這一切的人。或者說是人心。人心出了問題,其他的條件再好,無濟於事。

“不久前的南京保衛戰,清虜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又乘著五十年不遇的長江大霧,志在必得,發動了規模前所未有的南侵,可謂是占盡了天時。但是我大明長江防線固若金湯,我大明守軍將是視死如歸、眾志成城。清虜久攻不下,鎩羽而歸。要說‘天時不如地利’,這裏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