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鋌而走險(第2/3頁)

這時候明軍也基本止住了繼續攻勢,並且稍作後撤。到晚上六點多天黑的時候,雙方之間戰線基本穩定下來。明軍不再去主動進攻,清軍也忙著歸攏殘兵敗將、忙著喘息立足,忙著挖戰壕,建立新防線。

明軍拿下開封之後,立刻組織幾萬名清軍戰俘就地挖戰壕、布設炮兵陣地、修戰地機場,在開封以東30-40公裏,蘭考、杞縣、睢縣一線,建立一條新防線。

這樣,算是把鄭州兵團和中原兵團隔開了。現在鄭州兵團北邊是黃河,西邊是山地和函谷關,東邊和南邊都是明軍控制區。

鄭州兵團的陳旺武此刻有兩個選擇,第一,堅守,守住清軍在西部戰區關外的這最後一塊地方。第二,撤退,保存實力。

陳旺武在明軍進攻前的好多天,就一直在擔心開封方向。開封方向是鄭州兵團兵力最薄弱的地方,只有三個師。但是沒有辦法,鄭州兵團一共只有15個師,而鄭州和洛陽都比開封重要得多。鄭州不用說,這是西部戰區唯一的一座黃河大橋所在地,不論是兵團北撤入山西,還是接受北邊的增援,都要靠這座橋。洛陽在鄭州的西面,在鄭州和函谷關之間,也是一個軍事要地。歷史上,無論哪支軍隊欲從中原進攻函谷關,都要先打下洛陽。

除了鄭州和洛陽,鄭州兵團還必須在函谷關部署兩三個師。這樣算下來,開封算是“最不重要”的方向了。這也是無奈的選擇。陳旺武一直在請求朝廷增援,但是朝廷一直認為那裏不是明軍主攻方向,不能被那邊的明軍“牽制住”過多的兵力。

要是明軍前些天進攻,鄭州兵團還容易較快的獲得增援。因為那時候演習兵團還在它的北邊,一條京南鐵路就直接下來了。但是現在不行了,北邊已經沒有大兵團了,演習兵團已經不存在了,已經分別補充到中原兵團和新的山東兵團裏了。且不論朝廷現在肯定還以為這是明軍的佯攻,就算朝廷相信這是明軍的主攻方向,現在再從東邊調兵過來,也來不及了。

鄭州司令部裏,陳旺武瞪著布滿血絲的眼,盯著地圖,看著身邊一大群參謀手忙腳亂地在地圖上做標記,隔壁電話間像炸了鍋一樣,無數個聲音“喂喂喂”地幹嚎著。司令部裏簡直可以用“驚慌失措”來形容了。

陳旺武坐在椅子裏,面容呆滯,心中卻在激烈權衡著:該怎麽辦?堅守?不現實。

皇上發來的聖旨,倒是要求鄭州軍團必須堅守的,既不準北退過黃河,也不準西退入函谷關。皇上的邏輯是:這是明軍的佯攻。明軍即是佯攻,就不是志在必得,就不會下大力氣拼命攻。那麽只要鄭州兵團拼命守,就能夠守得住。

但是陳旺武很清楚,在制空權完全在南明手裏的情況下,就算明軍不拼命攻,自己也堅守不了多長時間。現在是兵力處於劣勢、火力處於劣勢、士氣處於劣勢、訓練素質處於劣勢,根本就沒法抵抗。最多三天——更有可能兩天都堅持不到。

那麽,幾小時內,他就要面臨抉擇——往哪兒撤。這就要早作安排,不然臨時命令撤退,那就不是撤退了,肯定就成了潰散了。

陳旺武是希望往北撤的。這樣最方便。撤到黃河以北,明軍真要北渡黃河繼續進攻的話,那自己得到山東兵團的增援、得到京津兵團的增援,都比較方便。一方面距離近,另一方面也處在華北鐵路網範圍內,調兵速度快。

但是皇上已經明令禁止不許北撤……撤過去就算公然抗旨,縱然保住了部隊,在戰時自己也一時不會有性命之虞,但是這次戰爭結束、明清簽下停戰協定後,明軍多半會保住已經打下來的地方……那麽,黃河以南這塊地方就是自己讓出去的,皇上肯定要把帳算在自己頭上,自己的項上人頭是絕對保不住的……

可是服從聖旨、堅持抵抗又能怎麽樣呢?兩三天後還要落個兵敗被俘的下場……後撤皇上不準許,難道全軍覆沒、兵敗被俘,皇上就準許麽?反正左右都沒有好下場。

於是,陳旺武就打起了一個算盤。

他很羨慕那些扼守著險關要隘的將領,比如方城守將惠璋。人家守在那裏,是戰是降,主動權在自己手裏,明軍也得上杆子的來勸降,封官許願的。惠璋那小子一個投降命令,就得到了幾十萬大洋的報酬。既保了身家性命,又保了後半生富貴無憂。

而自己呢?抗旨撤到北岸,戰後難免人頭落地。遵旨堅守鄭州,一樣要兵敗被俘,而且明軍連一毛錢都不會給自己。就算現在投降,按照明軍的政策,已經不算“主動起義”了。而且明軍現在勢如破竹,輕松打下鄭州洛陽如反掌觀紋一般,也根本不會有興趣跟自己來什麽交易。人家願意付出交易的,得是方城那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