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資本的碾壓

1919年的一月份,對於曾經是百花齊放的民國新聞出版業來說,絕對是悲慘的一個月。

如果事後回頭看,1918年底充滿浮躁和暴虐的兩個月,就是那些小報最後的瘋狂。

正是因為那兩個月的“全民狂歡”,為民國的新聞出版業敲響了喪鐘。

什麽叫“小報”,和英國的《泰晤士報》、法國的《費加羅報》、美國的《紐約時報》比起來,只要沒有全國發行的報紙都是小報。

如果這麽算起來,民國所有的報紙都是小報。

就在一月底,一家名為《每日新聞》的報紙在天津法租界悄無聲息的創刊,首日的創刊號發行量即達到10萬份。

十萬份?

所有聽到這個消息的人都會感覺震驚,尤其是以前的媒體人,因為就在一個月之前,京城所有的報紙加起來,單日總銷量也沒有達到過5萬份。

銷量之所以如此恐怖,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家《每日新聞》的報紙根本就不是買的,而是送的,並且這樣的免費贈送會持續一個月。

免費贈送……

這可讓那些要靠賣報收回成本進而盈利的小報社怎麽活?

別說報紙的贏利點要靠廣告之類的話,你報紙都沒有銷量,誰都不會在上面做廣告。

也並不是所有額報紙都靠賣報紙才能生存,還是有一部分報紙有額外收入的,比如某些來歷不明的資金援助,所以那些報紙還有堅持一段時間的能力。

既然錢都不是問題,這時候拼的就是版面內容了。

哪怕同樣都是贈送,拿回家仔細品讀和拿回家放茅廁裏當廁紙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於是此時很多人驚訝的發現,《每日新聞》居然在全國擁有16個大型記者站,雇傭了超過200名職業記者。並且《每日新聞》同時在海外的多個國家擁有分部,和英國的《泰晤士報》、法國的《費加羅報》、以及美國的《紐約時報》是合作關系,彼此之間資源共享,可以互通有無,很多時候一則新聞居然能夠做到在數家報紙同日見報。

同時《每日新聞》並不是剛剛誕生,而是已經發行了一段時間,在蘭芳、在科西嘉、在法國、甚至是在美國,《每日新聞》已經擁有一群固定的讀者,《每日新聞》從其他地方掙的錢,完全可以用來彌補民國的虧空。

這就不是一般人能玩的了,估計那些小報背後的金主也不一定有這麽大的能量。

什麽叫資本的力量?

這就叫資本的力量!

人家根本不跟你在低層面糾纏,直接用金錢摧毀你那點好不容易弄出來的話語權。

《每日新聞》大致分三個版面,一個是國際時政,一個是民生雜談,還有一個是商界要聞。

國際時政部分大多是轉載,全部是前一日內發生在全世界各個角落裏的重大新聞,從正在進行的巴黎和會到英國皇室的花邊新聞無所不包,關心國際形勢的人可以從這裏找到想要的任何東西。

幾乎每一篇報道,都會加上“編者按”,不僅詳細說明轉載的出處,並且對作者的情況以及文章的背景進行簡單介紹,讓讀者對文章涉及到的國家背景以及作者的政治傾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這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科普讀物,既讓那些關心時政的政界人士對於國際局勢有更清晰的把握,又讓新讀者能夠迅速適應,不至於一頭霧水。

民生雜談主要放在國內,從正在進行的南北大戰到仍然竊據在紫禁城裏的前清皇室偷偷轉移文物無所不包,這類文章只闡述事實,不加任何分析,沒有任何評論,是非曲直任憑讀者判斷。

民生雜談通篇沒有專欄,也沒有所謂的“國文大師”的評論員文章,就是簡單的新聞報道,沒有任何私貨夾帶。

這簡直讓很多“大師”憂懼交加,沒了報社的供奉,沒了讀者的追捧,“大師”還能稱為“大師”嗎?已經一把年紀的大師還能和正當花季的女學生們正常交流嗎?

其實民國的“大師們”生活很舒服的,他們本身都在各大院校任教,領著堪稱天文數字的薪水,每天在報上罵罵人就有額外收入,興致上來了還能和女學生們談談理想,真是日子過的不要太滋潤哦。

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是,民國期間幾乎所有的“大師”都是文學類的,理工類以及農林類寥寥無幾,但就是這幫習慣坐而論道,只會誇誇其談的家夥,居然一個個都被冠以“大師”的名號,實在是令人無語。

真要是愛國,那就別整天指手畫腳的針砭時弊,換你上去沒準一年能修200萬公裏鐵路,最起碼做好份內之事,讓學生們安心待在教室裏學習,而不至於隔三岔五就上街遊行,那樣除了嘩眾取寵,培養出來一群憤青以達到為自己揚名的目的,對國家沒有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