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春節

當放棄民國國籍之後,巴黎和會實際上已經和秦致遠沒有任何關系。

蘭芳並不是參戰國,戰後的分贓自然也就沒有蘭芳什麽事,但同時外籍軍團在一戰中又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如何補償外籍軍團就成為協約國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經濟上的彌補是不可能的,英國和法國自己都欠美國人一屁股爛帳,實在是拿不出錢來。

那麽就只能在其他方面給予補償。

德國工廠裏的機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在這段時間,協約國內部也是紛爭不斷,英國人先是提出要求德國人拿出來20億英鎊作為戰爭賠款,這個數字恰好是德國人當初勒索法國人的十倍。

但僅僅是一天之後,這個數字就變成100億英鎊。

這已經遠遠超出德國人的支付能力,不要說100億英鎊,哪怕是20億英鎊,德國人就算是砸鍋賣鐵也湊不出一半來。

於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再次出現,他們願意貸款給德國人,讓德國人支付賠款。

美國那幫錢串子算盤的精明得很,他們哪怕是把錢給了德國人,德國人也要拿出來支付賠款,然後這些錢又會被英法兩國拿來償還在戰爭期間欠下的美國人的外債。

看看,美國只是動動嘴,錢轉了一圈,最後又回到美國人的口袋裏,但多了德國人需要支付的利息,以及德國人在貸款時答應付出的好處。

如果這麽發展下去,英法的債務肯定會轉移到德國人身上,而美國為了保證德國有能力償還貸款,勢必會扶植德國,增強德國人的經濟實力。

這看上去是一個死結。

在這個循環中,英法什麽都沒有得到,他們確實拿到了德國人的賠款,但是轉手又給了美國人。而德國雖然欠了一屁股債,但得到了重新崛起的機會。

唯一獲得利益的是美國人,他們在世紀大戰過程中賺的盆滿缽滿,戰爭末期適時加入又撈了一筆好處,戰後還是有好處可撈。

英國人和法國人明白這一點,特別是法國人,他們在戰爭中損失最大,所以法國人不想給德國人任何機會。

克裏蒙梭在英法美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要肢解德國,然後在遭到英國和美國的強烈反對後,克裏蒙梭又提出一個一攬子計劃,其中包括德國歸還阿爾薩斯好洛林給法國,法國占領德國的煤炭產地薩爾地區15年,到期後歸屬問題由公民表決確定結果,德國必須割讓一部分領土給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波蘭等國,同時盟國占領萊茵河西岸15年等等。

至於賠款,克裏蒙梭並沒有說明德國人應該支付多少,也沒有說明支付方式。

克裏蒙梭堅決反對德國人向美國人借款,克裏蒙梭希望德國人永遠還不起賠款,那麽法國就能永遠占領萊茵河。

就目前來說,勞合·喬治和威爾遜並沒有提出更有可行性的計劃,於是克裏蒙梭的這些條件被當做基礎條件討論,唯一值得商榷的是時間,到底是15年,還是10年,或者是20年,這些都需要商議。

不管怎麽看,這些條件都和蘭芳沒有任何關系,蘭芳不會得到德國哪怕一個馬克,蘭芳也不會得到德國哪怕一寸國土。

至於曾經屬於德國的巴布亞島以及所羅門群島殖民地,現在雖然歸蘭芳所有,但那是蘭芳花錢買的,而且是從澳大利亞人手裏買的,和分贓沒有任何關系。

於是協約國默認了蘭芳在德國的大規模“拆遷”行為,反正蘭芳付的那些錢,最後還是歸協約國,不管蘭芳會出多少錢,總比當成廢鐵廢鋼賣給日本人強得多。

就在蘭芳代表團正在德國大肆“搜刮”的時候,協約國掀起了一波要求絞死德皇的呼聲。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基爾港的水兵就發動了起義,當時的直接原因是基爾港的士兵得知他們將會被派往戰場送死,水兵們第一次提出了“誰發動戰爭就讓誰去死”的口號。

然後是柏林的工人起義。

《停戰協定》剛剛簽訂之後,柏林的工人也舉行了一次起義,這是一次倉促之舉,工人們本來只是遊行,慶祝戰爭終於結束,然後不知道怎麽的就演變成了起義。

當時的工人們要求把德國改造成和俄羅斯一樣的蘇維埃國家,並且直接提出“絞死德皇”的口號。

這不僅越過了把持德國政權的容克貴族的底線,也越過了協約國的底線。

協約國討厭德國,但不代表他們願意德國變成蘇維埃國家,那又是另一個討厭的極端。於是前線的德軍被允許回到柏林,鎮壓有愈演愈烈趨勢的工人起義,隨後法國又釋放了40萬德軍戰俘,讓他們也會去鎮壓工人。

俄羅斯帝國覆滅之後,法國少了一個傳統盟友,因此法國人極端痛恨蘇維埃,甚至程度已經超過了落魄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