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加速的北方(第2/5頁)

有人說只要多多辦工廠,搞實業,把農民變成工人不就解決了嗎?但這是晚清,這個國家毫無任何工業基礎,就算他李大少爺再有錢,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把工廠鋪滿神州大地,而且就算你搞成了,以後所有工廠便變成了私產或者國有工廠,那就會限制工業創新能力。

所以,要想辦實業,搞工廠,還是要和對付晉商票號一樣,把民間的錢激發出來,但這年頭都是地裏刨食的主,富戶們寧願把銀子埋在自家密室裏,也不情願拿出來投入有風險的實業開廠上。

再加上中國人特有的黃土情節,別說這個種田第一得年代了,就算是後世,李大少爺還時常會想,等以後退休了回老家,弄個一壺清茶三畝土地的小日子。

財富總是雲集於少數人手上的,每個時代都是一樣,現在他面對的情況時財富全部雲集於那些靠土地兼並起家的地主和士紳們手裏。

但他也知道,不能向後世那樣,把所有地主和士紳都得罪了,沒收了人家的土地,那樣只會使得國家更加分裂,何況他之前也說過,地主和士紳是這個國家最早接觸外界的人,他們的子弟更是最早一批有了西化思想的改革者。

當這些問題一個個全擺到李默面前時他就知道,土地改革是必須實行的,好處是可以通過打擊那些頑固保守的大地主,把土地通過置換,回購和其他辦法收回,在交給無土地的普通人手中,那樣一來得到土地的人就會擁護新政府,擁護他這位新皇帝。

有了他們的擁護,以後的各種新政就能順利推行下去,這也是為何光緒帝維新不能成功的原因,因為他雖然是皇帝,也有譚嗣同等人奔走疾呼,但那些本應該執行新政的人卻個個抵制,加上他也沒有兵權,一紙新法的皇榜估計連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沒見過,更別提他們來支持皇帝了,所以維新只能維持白日做夢而已。

李默可不想出現自己的新法遭到陽奉陰違的抵制,士紳和地主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他們不僅掌握了土地,還因為土地聚攏了大量百姓在身邊,加上這年頭多為白丁,只靠言語傳遞消息,所以擁有話語權的他們,在地方上就是土皇帝,要想順利推行新政,加快國家化的腳步,就必須砸爛他們籠罩在普通百姓頭頂的那個大鍋蓋。

但又不能把所有地主都得罪了,一下子全部推倒政府對立面上,所以李默在政府官員陸陸續續抵達各縣各省後,立即讓他們查詢了大量的戶籍和土地買賣資料,發現擁有兩百至一千畝土地的小地主占了八成,剩下的才是那些超過一千畝土地的大地主,而且越是經濟弱後的河南和山東等地,土地越是集中,黃河沿岸的關中大地上,家資超過萬畝以上的不在少數,甚至還有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的超級大地主存在。

根據這個發現,他立即想到了後世很多國家征收的暴利稅,便和李恩富等人一起商議,按照千畝土地為標準實施新土地法。

說白了,你擁有的土地沒超過一千畝,那麽你只需按照當地的生活水平,給依附於你的佃戶長工每月工錢就行了,或許支付的工錢會比現在稍微多一些,但因為同時免除了原本需要繳納的各種農業雜稅,反而增加了收入。

而如果你的土地超過標準了,那麽額外多出的部分,就必須繳納非常嚴格的土地保有稅,每增加一千畝,就必須多十分之一,按照這樣算,你有三千畝地,你還是能承擔,而且還有收入,如果是五千畝,那麽你支付工錢後,就剩下薄利了,如果到了一萬畝,那麽恭喜你,你每年種地的收入僅僅夠交稅,連自己吃的都成了問題。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把那些小地主和大地主給直接割裂開,采取了拉一幫,打一派的辦法,不至於和所有人地主士紳們決裂。

而那些大地主剩下的辦法只有賣地,或者和政務兌換鐵路、工礦的股份,加上這些股份都是允許立刻出手的,所以他們等於都得到了大量現金,但金本位和發行紙幣,意味著他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藏在地窖裏發黴,只能存在銀行,或者拿去投資,這樣就等於把這些錢又給收了回來,逼向國家建設和投資實業上,能夠大幅刺激工商的發展。

當土地開始回流到政府手裏後,那麽政府就有足夠的土地低價賣給,或者分配給沒有地的農民,那樣一來農民就會支持新政,李大少爺的位子也算是坐穩了。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還有個更大的原因李默只對幾位內閣主要成員說過,那就是土地問題還可以成為一個借口,成為新政府立威的手段。

要知道,這年頭思想保守不是一句空話,而且你又不可能把原來的官員都給一次全開除了,還必須留用他們慢慢淘汰,要想他們盡心盡力的辦事,要想讓保守派明白無誤知道新政府是言出必行的,就必須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