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皇帝的種種(第3/13頁)

詹事府為東宮官屬,清朝自康熙以後,既不立儲,詹事府便成贅疣;而所以保存者,即是為了翰林升遷必須有此人事上的渠道之故。

詹事府下設左右春坊,其職屬有左右贊善,再上左右中允,再上左右庶子,庶子之上,便是詹事府的"堂官",稱為正詹事、少詹事,簡稱正詹、少詹。

贊善、中允都是六品,正合編檢升任,因此編檢出翰林院,而仍任清秘之職,稱為"開坊"。當翰林"留館"、"開坊"是兩大關;但開坊以後,升至從五品的詹事府司經局洗馬,又是一大關,因為洗馬應升的官職為五品左右庶子、通政使參議、光祿寺少卿等,照吏部的則例,競爭者極多,而洗馬往往落空,故有"一洗凡馬萬古空"之號。而翰林一當到庶子,則出路甚寬,熬到這一地步,亦有一句成語形容,名為"九轉丹成"。轉者,吏部授官"六班"中的"轉班"之"轉"。翰林開坊,由右轉左,升一級再由右轉左,如此轉來轉去,轉夠了年資,自然脫穎而出,故名為"九轉丹成"。

京官一到五品,便具有"京堂"資格。"堂"者"堂官",現在的說法便是"首長"。京中各部院的官員,通歸為兩類:一類是"堂官",包括正副首長在內,如各部滿漢尚書、左右侍郎共六人,即稱為"滿漢六堂";以下郎中、員外、主事等,通稱為"司官",因六部皆分司之故。

"京堂"雖可作"京官中的堂官"解釋,但僅限於三品至五品,亦即"六部九卿"的"九卿",如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祿寺、鴻臚寺、通政使、詹事府、國子監等衙門的堂官。至於二品、三品的京官,又特成一個階級,稱為"卿貳","卿"是指大理寺正卿等三品京堂,"貳"是侍郎。位至卿貳,即意味著即將進入政治上的領導階層了。

杜翰只當了一個月的右春坊右庶子,官符如火,又升遷了,而且這一升比由檢討升右庶子更為驚人——一躍而為卿貳,是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同時被派了三個差使:一是"辦理巡防事宜";二是"稽察中書科事務";三是"文淵閣直閣"。第三個差使,使他成為內閣的實際負責人,因為協辦大學士必在部,或在軍機,不到內閣;大學士多在家頤養,無事不到內閣;內閣日常事務,多由"直閣"的內閣學士處理。

又不久,正式補為工部侍郎,同時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際遇之隆,升遷之速,無與倫比。文宗之報答師恩,真可令人感動。但亦害了杜翰:牽涉在辛酉政變中,差點送掉性命。

辛酉政變的主角,一方面是慈禧、恭王及軍機章京曹毓瑛等,一方面是肅順、端華、載垣等所謂"三兇"及軍機大臣。結果"三兇"被逮賜死,軍機大臣穆蔭、杜翰、焦佑瀛被罪,穆、焦二人充軍,杜翰的罪名本與穆、焦相同,"發往新疆效力贖罪",亦因看在"杜師傅"的分上,"特諭革職,免其發遣"。

***

皇子在學期間,到了十六七歲便可"當差"了,通常是派"禦前行走",學習政事。及至成年封爵,在結婚時自立門戶,稱為"分府"。

清朝除"三藩"以外,異姓不王,所以凡封王必為皇子、皇孫。其爵四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唯一的例外是"國戚",大多為蒙古科爾沁旗的博爾濟吉特氏。這自然是有懷柔的作用在內的。

所謂"國戚",是指公主夫家及太後、皇後的父親及同胞兄弟而言,此外只算"椒房貴戚"而非"國戚"。因此乾隆孝賢皇後的內侄、大學士傅恒之子福康安封貝子,乃成異數。福康安"身被十三異數",別有緣故,以後談高宗時會提到,此處不贅。

親王、郡王又分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一人封王,子子孫孫皆王,這就是"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一種是"降封",父為親王,子為郡王,孫為貝勒,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奉國將軍"為止。

同是皇子,何人該封親王,何人該封郡王,何人該封貝勒、貝子,大致決定於下列四個條件:

一、出身:所謂出身指其生母而言。世宗動輒謂皇八子胤禩"出身微賤";同胞手足,何有此語?即因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來自"辛者庫"。這個名詞是滿洲話的音譯,實即明朝的"洗衣局",專門收容旗籍重犯的眷屬,操持打掃灌園等賤役。因為如此,胤禩在康熙時只封貝子;反而是雍正奪位之初,封此"出身微賤"的弟弟為廉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