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愛新覺羅的祖先(第2/2頁)

清初屢有蒙古寇警,乃在今遼吉兩省,插柳結繩,以定內外,謂之柳條邊,亦稱柳墻。南起遼寧鳳城縣,北至開原縣,折而西南下,至山海關接邊墻,周一千一百二十余公裏。又自開原縣威遠堡迤東,歷吉林省北界,至發特哈,長三百九十余公裏……共有門凡二十,清時每門設章京、筆帖式、官兵,分界管轄,稽查出入。

這是清朝的情況;明朝的柳條邊,從西面看,南起山海關,迤邐往北偏東,即今熱河、遼寧兩省的邊界,至開原威遠堡,迤東抵達松花江(明清稱為混同江),為明朝在東北的疆界。至於自開原往南,以達鳳城的柳條邊,為保護清朝龍興之地的興京(今新賓)而設,當努爾哈赤初起時,固無此柳條邊,即明朝的柳墻,後亦由開原後縮至撫順。尼堪外蘭要求"入邊",亦就是要求進入明朝疆界,獲得庇護。邊吏怕引起糾紛,拒而不納,尼堪外蘭只好一直往北,逃至齊齊哈爾西南的鵝爾渾(今名昂昂溪),築城以避。

***

自此而始,努爾哈赤展開拓土開疆的事業,首先是以興京為根據地,統一建州三衛;自萬歷十九年開始,矛頭指向"扈倫四部"。扈倫也是金人後裔所建的一國,共分四個部落:烏喇在北、哈達在西、葉赫在東、輝發在南。明滅元後,以扈倫改設為海西衛,因此扈倫四部亦稱"海西四部",其地當遼河以東、松花江以西。

海西四部後來構成"八旗"的主要部分,其酋長亦成親貴。四部設治之地如下:

烏喇,今吉林省永吉縣北、松花江東,清名其城為打牲烏喇。

哈達,本與烏喇同族,故城有二,一在開原縣東,一在寧古塔西南。

葉赫,其先本蒙古人,姓土默特,滅那拉據有其地,因冒姓那拉,後遷葉赫河,改稱葉赫部,設治今吉林省伊通縣。慈禧太後即出於此族。

輝發,其族來自黑龍江,姓伊克哩,以後改姓那拉。數遷至輝發河邊呼爾奇山,因稱輝發部。故城在今遼寧省輝南縣附近。按:海西四部中那拉氏有二,故正確的稱呼,應為葉赫那拉及輝發那拉。

努爾哈赤的事業,奠定於三十五歲時。這年是萬歷二十一年,秋九月,葉赫糾合哈達、輝發、烏喇及長白山、蒙古科爾沁等部落,組成"九國聯軍",圍攻滿洲,陳兵撫順以東的渾河北岸。努爾哈赤料敵不過烏合之眾,據險列陣,發百騎挑戰,擒葉赫西城城主布寨,聯軍大潰,努爾哈赤縱兵掩襲,斬級四千,獲馬三千匹,鎧甲千副,並俘虜烏喇貝勒之弟布占泰,自此軍威大振。

於是二十七年滅哈達,三十五年滅輝發,四十一年滅烏喇,海西四部已亡其三,只剩下葉赫未下。其時努爾哈赤五十五歲了,垂垂老矣。

清末有個傳說,葉赫與清朝勢不兩立,葉赫那拉氏的秀女不得選為後妃。此說無稽。太祖高皇後即出於葉赫那拉氏。不過葉赫在海西四部中,與努爾哈赤的糾紛特多,始終不屈,則為事實。

***

萬歷四十六年,亦即努爾哈赤稱帝的第三年,發兵攻明,臨行以"七大恨"告天誓師,這是做作。努爾哈赤世受明恩,起兵叛明,若無此所謂"七大恨",則師出無名。"七大恨"當然是過甚其詞,但其中三恨皆由明助葉赫:

明不守盟約,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致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恨四也;

葉赫渝盟召黌,而明乃偏信其言,遣使詬訾,肆行淩侮,恨六也。

告恨侵明的第二年,即萬歷四十七年正月,努爾哈赤親征葉赫。遼東經略楊鎬集兵沈陽,分四路攻滿洲,每路兵六萬,相約會師興京,復有葉赫相助。結果左翼中路及北路、右翼南路,三路兵敗,僅剩李成梁之子李如柏所領的右翼中路遁回沈陽。葉赫本遣兵來會,中途得報,明軍大敗,急急引兵而歸。

是年八月,努爾哈赤征葉赫。葉赫分東西兩城,東城兵潰,城主金台吉被執,不屈而死;西城城主布揚吉獻城投降。葉赫至此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