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第2/5頁)

桓玄敗亡之後,晉安帝復位,但是東晉的大權,已經掌握在劉裕手中了,這場劉裕和桓玄之間的爭鬥,對劉裕本人,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都有著深遠意義。劉裕代表的是魏晉門閥衰落之後新崛起的寒門階層,而桓玄代表的,卻是舊的門閥階層,新舊階層的碰撞,最後以桓玄的失敗告終,這其實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門閥衰落的喪鐘。而對劉裕本人而言,作為北府軍的重要軍將,此時他已經走到了他的前任劉牢之等人從未到達的位置,從過去邊緣化的軍閥,成為如今掌握國家大權的權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檀道濟也不例外,因他在整個過程裏的功勞,他被劉裕封為南陽太守,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領兵的權力。結果他出手不凡,不但能分析更能打,一舉掃蕩了當地的桓玄殘部,俘虜了桓玄的兒子桓震,將桓玄一派勢力斬草除根,徹底斷了劉裕的心病,因此更進一步,被封為五等侯。

從這以後的差不多十年時間裏,檀道濟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劉裕打內戰,他的地位也節節攀升,先是在公元410年,檀道濟官升揚武將軍,受命鎮壓持續多年的東晉盧循農民起義。這場農民起義也是東晉王朝的一個大麻煩,起義者主要是南遷過來的“流民”,戰鬥力強悍,東晉先前戰無不勝的“北府軍”,屢次遭到戰敗。檀道濟到來後,戰局立刻就改觀了。當時的局面對東晉格外不利,盧循於這一年八月,集中了10萬大軍攻打建康,特別是他的巨型戰艦,更是遠遠優於東晉。此時的劉裕正率軍在北方和南燕政權作戰,聞訊後火速往回趕,而留守在南方的檀道濟,他的任務,就是在劉裕回來前,必須要頂住盧循的進攻,守住江陵。結果,檀道濟僅憑手下不足萬人的部隊嚴防死守,硬是頂住了盧循的進攻,當然他並不是硬拼,而是故意虛張聲勢,把所有能找出來的旗幟都找來,擺出江陵防禦穩固,兵力充足的假象。結果在攻擊受挫後,盧循果然上當,暫停了對江陵的進攻,就這一個小小的猶豫,為他最後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在經過一個月的相持後,是年九月底,劉裕終於趕回來了。之後士氣高漲的東晉軍發動反攻,一舉擊敗盧循,而後步步緊逼,最後終於在番禺徹底擊敗盧循,逼其自殺,這場持續數年,險些顛覆東晉政權的起義,就這樣結束了。

如果說之前劉裕與桓玄的戰爭,對於劉裕掌握大權是一個關鍵,那麽後來鎮壓盧循的戰鬥,更是兇險。在這場戰鬥裏,盧循就是找準了劉裕北伐的機會起兵,意圖趁劉裕無暇回顧的時候搶占建康,卻不料碰上了足智多謀的檀道濟。盧循的敗亡,也讓劉裕從此在南朝再無敵手,執掌大權算是鐵板釘釘,對於居功至偉的檀道濟,劉裕也格外器重,提拔為唐縣男,官至臨淮太守,已經是劉裕身邊地位頗高的重臣。公元415年,檀道濟又參加了平定司馬休之的戰鬥,將其擊敗。司馬休之是東晉皇室中最後一支實力派,此人一敗,整個東晉政權,從此任憑劉裕拿捏。

關於檀道濟的軍事思想,後人皆贊嘆頗多,後來的唐朝梟雄朱溫,還曾送他一個“狡詐專兵”的評價,檀道濟用兵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狡詐”。在每一次戰鬥中,他都能做到不讓敵人摸清楚自己的真實實力和意圖,並且隨時都能做出讓敵人瞠目結舌的決定,他的大部分勝利,也多是出奇制勝。這一方面來自他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來自他對兵法的研讀,自古熟讀兵書的人甚多,但讀懂的人卻不多,讀懂了能做到發明創造的更少。檀道濟的讀書方法很稀奇——他不但讀兵書,還擅長總結,比如他讀得最多的是《孫子兵法》,而赫赫有名的“三十六計”,就是他在讀《孫子兵法》之後總結出來的心得體會,至今廣為流傳。一個總結出“三十六計”的人,當然更善於運用“三十六計”,在公元415年之前,嘗到他“三十六計”苦頭的,基本都是南朝內戰裏的梟雄,不過從公元415年之後,北朝的敵人們,也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嘗到教訓。

第一個吃到苦頭的,就是北方羌族人姚萇建立的後秦,在東晉晚期,這一度是北方實力最強大的政權。公元416年正月,後秦皇帝姚興侵擾東晉,正好給了劉裕開戰的口實,隨後劉裕大張旗鼓,發動了對後秦的進攻。這次進攻的聲勢非常大,一共分了五路,大有平滅整個北方的架勢,其中最艱難的一路,就是檀道濟進攻的那一路。別人的部隊,都可以遙相呼應,齊頭並進,就算打不贏,也很容易全身而退,唯獨檀道濟不能,他的部隊被任命為劉裕五路北伐大軍的先鋒,他需要從合肥出兵,直接攻打後秦防禦最嚴密的河南許昌地區,為整個北伐大軍的前進打通道路。這一路他所面對的,將是後秦最精銳的軍隊。對於檀道濟來說,這似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