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第3/5頁)

然而檀道濟做到了,他的軍隊九月出發,一路勢如破竹,到了十月,他與另一路大軍王鎮惡部會師成臯,已經占領了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兵鋒直逼後秦重鎮洛陽,可謂“超額完成任務”。聞聽洛陽告急,後秦連忙派遣數萬精銳弛援,如此局面下,搭档王鎮惡主張快速攻打虎牢關,搶在後秦援軍到達之前占領這個洛陽門戶,檀道濟再次提出相反意見,他認為如今整個河南已經亂作一團,如果加緊攻打,反而會激起後秦的死戰之心。結果,依檀道濟的部署,晉軍對後秦的虎牢守軍展開心理戰,迫使其在援軍到達後投降,隨後到來的後秦軍隊,立刻陷入了檀道濟的包圍中,檀道濟卻“只圍不打”,再次迫使其投降,於是整個河南都落到了檀道濟手中,後秦都城長安的門戶潼關,也因此暴露在了檀道濟的眼皮底下。值得一提的是,大功告成後,檀道濟的搭档王鎮惡足夠“惡”,竟主張學當年的項羽,將俘虜的後秦士兵全部坑殺。關鍵時刻還是檀道濟阻止了,不但反對殺俘,更優待俘虜,於是中原人心大定,不但漢族百姓紛紛歸附,就連北方各少數民族軍隊也紛紛投降,劉裕的北伐,就這樣兵不血刃地達到了目的。

公元417年,已經穩定了在中原地區統治的劉裕,決定徹底滅亡後秦,占領富庶的關中平原地區,先前立功頗多的檀道濟再次擔負了重任。是年三月,檀道濟與沈林子合兵,一舉拿下後秦的關中門戶潼關,富饒的關中平原就此一馬平川,而後經過五個月苦戰,檀道濟、沈林子、王鎮惡三路兵馬合兵,終於攻克了後秦都城長安。南朝政權淪陷數百年的關中平原就這樣收復了。在東晉南遷後的歷次北伐中,這一次是戰果最大的。八月二十三日,後秦末帝姚泓在長安投降,強盛一時的後秦政權就這樣滅亡了。在這一階段的戰鬥中,檀道濟雖然身先士卒,但是戰功最大的,卻是王鎮惡和沈林子,這兩個人當時在軍中的地位以及戰功都遠遠高於檀道濟。在關中平原的戰鬥中,王鎮惡受命消滅了後秦駐紮在北方五原地區的援軍,沈林子則數次擊敗了北魏等其他北方國家的進攻。所以劉裕在平定關中後,雖然檀道濟戰功被封為征虜將軍,但是留守關中的任務,劉裕卻交給了王鎮惡和沈林子,自己布置完工作後就匆匆返回南方了。他不是不貪戀北方的土地,而是這時候也是他奪權的關鍵時刻,劉裕急切需要北伐的戰功來奪取南朝政權。也就是在這次北伐後,劉裕逼迫東晉安帝封他為“宋王”,改朝換代,也就剩下最後一步了。

劉裕的奪權很順利,但是新收復的北方領土卻遭到了波折,王鎮惡和沈林子,兩位在戰鬥中功勛卓著的統帥,偏偏不能共安樂。劉裕走之前,命令自己的兒子劉義真留守北方,又命王鎮惡和沈林子留守,結果他前腳剛走,北方的夏國政權和北魏政權就相繼打來,王鎮惡和沈林子關鍵時刻內耗,王鎮惡死在沈林子手裏,劉義真更是無能,被夏國皇帝赫連勃勃殺得全軍覆沒。辛苦打下的北方關中平原就這麽丟了。其實在當時,以劉裕的實力,如果他不撤兵,一鼓作氣拿下整個北方並無太大問題,可惜在稱帝還是統一中國的問題上,劉裕選擇了前者,一統華夏的大好機會,也就無情地錯過了。

北方變故發生的時候,檀道濟的職務是兗州大中正。地位要比沈、王二人要低,北方的兵敗,尤其是王鎮惡的身死,讓劉裕失去了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以及一個能征善戰的名將,但對於檀道濟來說,他也因此身份在劉裕集團內部進一步提升。劉裕南歸後,先毒死了傀儡皇帝東晉安帝,立了司馬德文為東晉恭帝,到了公元420年底,劉裕又派人把司馬德文活活勒死,從而完成了改朝換代的最後一步——建立劉宋。這一年,劉裕正式稱帝,南北朝時代也因此開始了。作為開國功臣的檀道濟,也得以繼續提拔。他以護軍將軍的身份駐守京城,在劉裕稱帝的關鍵時刻,幫助劉裕穩住了建康的局勢。後來又被劉裕加封為永修公,賜兩千戶食邑。

劉裕的稱帝,標志著南北朝時代的開始。但是在後世許多史家,特別是有“憤青”情節的儒家知識分子看來,劉裕稱帝,意味著南朝統一北方的希望破滅,因為劉裕在最關鍵的時刻,為了奪取帝位放棄了一統北方的大業,導致北方國土得而復失,明末的大儒王夫之就曾批評劉裕此舉是“以國謀私”。但是事實上,這時候南朝統一全國的希望並沒有破滅,劉裕雖然出身寒門,為人慣使手腕,且對待司馬皇室以及北方士族的手段都太過陰狠,王鎮惡的死,劉裕也有間接責任,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劉裕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他在位的時間雖然僅有兩年,但是他休養生息,發展軍力,並且繼續招募北方漢人南歸,他治下的劉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軍力進一步走強。從當時南北方面的實力對比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力量,甚至政治號召力,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各個政權,都是無力和劉裕抗衡的,更重要的是,這時候的劉宋,擁有當時不世出的名將——檀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