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講壇』(第3/5頁)

當時的西邸,佛教話題並不是來賓們爭論的唯一話題,更重要的話題,在於國家大政方針上。當時的蕭齊,尤其是後期,已經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壓力:北方一直被南朝看成“蠻夷”的北魏鮮卑政權,在逐步進行各種漢化改革,主動融入漢民族之中,這樣的改變,使蕭齊也面臨著生存的威脅,如果北魏的“正統”地位最終得到認同,那麽南朝政權長期以來所具有的政治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別說統一北方,就是南朝政權是否還能存在,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在這樣的局面下,蕭齊需要采取什麽樣的措施,成了大家討論的話題。作為位高權重的竟陵王,蕭子良本人是個和平主義者,終其一生他都在反對草率動武,主張愛惜民力,輕徭薄賦。西邸中最重要的一場爭論,就是南朝應該采取什麽樣的賦稅政策,蕭子良的主張是廢除由商人承包收稅的政策,反對用金錢替代實物稅,這在當時來看確實是必要的。長期以來,世家大族通過包稅等特權,攫取了大量利益,所以,許多士族也激烈反對這個政策,在西邸中,這樣的爭論一直不斷。蕭子良通過西邸飲宴的方式,最終說服了世家大族們,蕭齊的賦稅改革,得以全面推開。

在蕭齊的第二個皇帝齊武帝統治時期,蕭齊的政局還算穩定,但是在南北朝的力量對比上,蕭齊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齊武帝和他父親一樣,崇尚節儉,輕徭薄賦,但是齊武帝也一直盼望著能夠北伐北魏,一統山河。在他在位的晚期,北魏孝文帝開始了漢化改革,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民族界限正日益抹平。對於這一點,齊武帝是很有危機感的,在他人生的最後時期,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整頓軍隊上,用不斷提升武將權力以及訓練軍隊的方法,企圖在有生之年發動對北方的北伐。這個時候的西邸,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政治力量,齊武帝晚年有兩次動了北伐的念頭,結果都是由於西邸與會的政要們達成了一致,極力反對,北伐最終沒有進行。然而蕭齊的這段太平,終究只是表面繁榮。齊武帝為人勵精圖治,但是他一直寄托厚望的長子蕭長懋卻早於他去世。蕭長懋在當時,也是以“賢明”著稱的,雖然和他的父親比起來,有生活奢靡的毛病,但是多年以來,他也曾歷任地方官,文官武將都做過,是個極有行政經驗的人,而且他還曾多次賑濟窮人,優禮文士,在當時很有威望,是齊武帝滿意的接班人。

但蕭家的賢明,卻“事不過三”,在蕭長懋去世後,按照排位順序,應該由次子蕭子良接班,但是出於對長子的懷念,齊武帝更傾向於蕭長懋的兒子蕭昭業。在當時,到底是立二兒子蕭子良,還是立孫子蕭昭業,齊武帝也曾猶豫,雖然大臣們都傾向於蕭子良,但是齊武帝還是決定自己考查一下。蕭長懋死後,他去蕭長懋家探望,發現蕭長懋的兒子蕭昭業哭成了淚人,這孩子的孝順,最終打動了齊武帝,做出了冊立蕭昭業為太孫的決定,就是這個決定把蕭齊送上了絕路。蕭昭業即位後,殺戮無數,最終把一度繁華的蕭齊,給折騰得改朝換代了。

其實關於蕭昭業即位可能出現的問題,齊武帝臨終前不是沒有考慮,他曾經命令蕭子良輔佐蕭昭業,沒有想到的是,蕭子良本人也短命,齊武帝過世後,做為二叔的蕭子良,於公元494年亡故,年僅35歲。他的英年早逝,讓齊朝政權的天平發生了失衡。蕭昭業本人耽於淫樂,大權全都托付給了自己的堂叔蕭鸞。這個蕭鸞包藏禍心,不但大權獨攬,更趁機殺害了蕭昭業,自立為帝。之後他發動大清洗,大肆屠殺宗室,蕭道成、蕭賾兩代帝王的子嗣,幾乎被他殺光了,大臣也殺得沒剩下幾個。南齊王朝,居然重演了劉宋末年骨肉相殘的悲劇。而相殘的結果,也一樣成就了外人,身為雍州刺史的蕭衍起兵反叛,最後打進建康,取代了只有24年的南齊,建立了梁朝政權。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南朝已經發生了多次軍閥奪權的事情,但是真正由地方軍閥起兵擊敗中央,這卻是第一次。

梁朝取代齊朝,政治上說是改朝換代,政策上說,卻是一個延續。

關於這個梁武帝,歷史上評價並不高,畢竟他最後的覆滅非常悲慘,還給江南人民帶來了一場巨大的兵災。觀他在位48年的所作所為,他還是很有建樹的,首先一點,就是他繼續了南齊蕭道成的“寬容”之政,當然,在他手裏,更多的是寬容貴族,結果,卻是苦了百姓。

梁武帝蕭衍是個佛教徒,出身寒門的他,把佛教做為拉攏士大夫的工具。後人說他是個“和尚皇帝”,因為他不但重視佛教,優禮高僧,更重要的是他的“表率作用”,曾經多次出家做和尚。這種行為與其說是虔誠,不如說是一種對世家大族的作秀,畢竟他也是寒門出身,要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就要用一些宗教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