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突厥王朝的興衰(第2/5頁)

天佑中原的是,就在楊堅接受“禪讓”,代周自立的那一年,對中原虎視眈眈的突厥汗國,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亂——五可汗並立事件。

在北周時期,突厥的可汗是他缽可汗,此前突厥的幾任可汗傳承,都遵循“兄終弟及”的原則,但在他缽可汗死後,形勢卻發生變化。他缽指定即位的大邏便因身份低微不能服眾,遭到了宗室的反對,各方勢力爭奪之下,最終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以他缽的侄子攝圖為大可汗,即沙伯略可汗,此外還有巷邏擔任的第二可汗,大邏便擔任的阿波可汗,統治西域的達頭可汗,駐紮新疆東部的貪漢可汗。沙伯略雖然是突厥汗國的統治者,但原本就松散的突厥汗國,卻因此出現了隱隱裂痕,這裂痕自然瞞不過老謀深算的楊堅的眼睛,隋朝大臣長孫晟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在不久之後得以實施。

對突厥,楊堅一開始就采取了冷落的政策,在他登位的初年,對突厥使者的賞賜就極為淡薄,此外還取消了原先北周定下的對突厥每年的糧米贈送。他曾對眾臣說過“餓狼在北,伺之何益”,將突厥看做喂不飽的餓狼。而沙伯略即位之後,續娶了原本是他缽可汗妻子的北周千金公主,這位公主惱恨北周滅亡,成天給沙伯略吹“枕邊風”,最後吹得沙伯略拍案而起,宣稱“我是北周的女婿,自當為北周報仇”。公元582年,打著為北周報仇的旗號,沙伯略盡起大軍40萬,兵分四路大舉進攻隋朝。而在此之前,突厥已經與隋軍發生了小規模沖突,在隋文帝登基的第一年,他們就在東線出兵,奪取了河北秦皇島。隋文帝命各軍嚴守邊境,修繕長城,增兵幽州與並州,到沙伯略起兵的時候,隋朝幾十萬大軍早已嚴陣以待。

公元582年四月,突厥40萬人兵分多路,對隋朝邊境展開了大規模進犯,從東部的河北、山西,到西部的陜西、甘肅,皆是戰火連連。這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次遭受遊牧民族的全線進犯。面對突厥人的囂張攻勢,隋文帝楊堅沉著應對,他並不消極防守,相反以機動對機動,一面命令太子楊勇屯兵鹹陽,建立指揮部,一面命令邊境隋軍主動出擊,以攻對攻,堅決打擊突厥進犯。戰事起初不利,突厥前鋒一度進逼漢中平原。甘肅慶陽之戰中,沙伯略親率10萬大軍長驅直入,與鎮守此地的隋朝行軍總管達奚長儒遭遇,隋軍據城死守,殺傷突厥軍近萬,迫使突厥後撤,但隋軍自身傷亡也慘重,守城官兵只剩不到百人。與此同時,主動出擊的隋軍在幽州會戰和臨洮會戰中連吃敗仗,兵馬損失過萬人,是年八月,突厥竟然突破了隋朝的寧夏固原防線,長驅直入進入內地,大掠寧夏、陜西北部州縣,陜西延安、弘化、甘肅蘭州皆被洗劫一空,隋朝采取堅壁清野戰術,各部隊嚴防死守,終於遏制了突厥攻勢。此時的隋王朝在初期主動出擊後,已然轉為全面退守,突厥損失同樣慘重,雖然屢次攻破州縣,卻始終不能持久,只能時進時退,以騷擾為主,整整一年,隋朝與突厥雙方總共近百萬軍隊對峙北方邊境,雙方僵持不下。

戰事的轉機在公元582年出現了,是年入春後,因長期戰爭,突厥師老兵疲,隋文帝立刻決定反擊。先是進行“全國動員”,發詔書歷數突厥罪惡,繼而命楊爽為行軍總管,兵分八路反擊突厥。楊爽深知“擒賊擒王”的道理,決定集中主力,先打沙伯略可汗的嫡系部隊。是年四月,隋軍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與沙伯略可汗主力部隊遭遇,隋將李充精選5000精騎,趁夜發動突襲,猝不及防的沙伯略被打得大敗,沙伯略本人靠躲在草叢裏才撿回一條命。此後突厥陣線崩潰,隋軍更乘勢進兵遼東,消滅了依附突厥的高寶寧政權,將遼東大地劃入隋朝治下,斬斷了突厥的左臂。與此同時,隋朝展開了全線的大反擊,突厥阿波可汗在甘肅被秦州總管竇榮定擊敗,不得不退出甘肅河西走廊。正是在甘肅會戰中,隋朝隨軍偏將長孫晟成功策反了阿波可汗,導致他與沙伯略可汗反目。

隋朝在公元582年的大反擊,徹底打擊了突厥的勢力,根據當時8路大軍的奏報,隋軍累計斬殺俘虜突厥兵竟高達10萬以上,強盛的突厥王朝第一次遭到了慘重打擊,如當年的柔然汗國一樣,本身結構松散的突厥王朝,也立刻陷入了分裂中。導火索就是沙伯略可汗指責阿波可汗臨陣脫逃,阿波可汗不服,更在隋朝的挑撥下與沙伯略反目,沙伯略一氣之下殺掉了阿波可汗的部族和母親,阿波可汗轉而到西域向其他可汗求救,從此,突厥陷入了分裂與內戰中。從公元583年起,阿波可汗集結部眾盤踞西北,建立了西突厥汗國,並與隋朝通好,而沙伯略可汗,則人口實力大減,成了東突厥。隨後在隋朝的分化瓦解軟硬兼施下,沙伯略屢遭打擊,終向隋朝稱臣。沙伯略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可汗位互相攻殺,更被隋王朝所利用,其子都藍奪取可汗位後,隋朝冊封他的另一個兒子突利為啟民可汗,為隋朝邊境屏障。長孫晟的“遠交近攻”,至此變成現實,陷入內戰攻殺的突厥王朝,暫時不能對大隋帝國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