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從睢陽到靈寶敗仗改變唐朝(第2/5頁)

哥舒翰本人當然更不用動員,叛亂以前安祿山就和他是死對頭——現在讓我在戰場上碰著了,滅你沒商量。

一支不用動員的軍隊來到了潼關,來打一場不用動員必須要贏的仗。他們看到了潼關外的叛軍營地,看到了潼關外那個叫靈寶的小縣,他們不知道,那個地方,將是數月後他們的葬身之地。

他們現在只知道一件事——想錯了。之前所做的所有關於死守潼關的戰術準備,所有浴血搏殺的心理準備,此時仿佛統統錯了,沒有進攻,敵人只是駐紮在外面,卻沒有進攻。

因為當唐玄宗實在找不到“良將”,不得不把偏癱的哥舒翰拉出來當“良將”的時候,兩個之前籍籍無名的將領——李光弼、郭子儀,已然在安祿山的後方——河北戰場,發動了瘋狂猛烈的反擊戰。井徑關收復,常山收復,河北14個郡縣重新收復,李光弼和郭子儀會師常山,正綢繆著一次絕叛軍後路的戰役:重兵打擊安祿山老窩範陽,端了他的老家!

屋漏偏逢連夜雨,深入中原的安祿山叛軍日子很不好過,由於安祿山叛軍毫無紀律,四處殺掠,中原百姓義師四起,拿出解放區打鬼子的精神來對付叛軍,處處挨打不說,糧食也一顆都搶不到。偏偏此時河北地區又遭受打擊,物資供應成了問題,陷進中原大地的十幾萬叛軍,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眼看著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所以哥舒翰大軍前腳剛離開長安,後腳前線報捷的文書就如喜鵲般一只只飛來了,李光弼大捷,郭子儀大捷,常山大捷,好好好,唐玄宗滿臉皺紋的臉笑成了菊花:安祿山到底不成氣候啊!

只是……潼關呢,怎麽到現在還沒有動靜,哥舒翰他想幹什麽?

唐玄宗乃至滿朝文武心裏都嘀咕開了,全國都打成一片了,李光弼和郭子儀都爭著殺敵立功呢,中原大地更不用說,連大叔大嬸都揭竿而起打鬼子了,怎麽就你潼關靜悄悄,難不成你那裏是世外桃源?

當然不是世外桃源,安祿山大將崔乾佑的10萬精銳就在潼關外虎視眈眈呢,每天都來叫陣罵街,連祖宗八代都罵上了,就是要攛掇你出去打,對此,哥舒翰統統回答:不打。

不打是對的,叛軍當然急著打了,後路眼看著要斷了,中原到處有人打悶棍,眼看著糧食也快接濟不上了,不抓緊時間殺進富饒的關中大地去,老少爺們吃啥喝啥?

哥舒翰卻不急,潼關現在我守著,天險我占著,不愁吃不愁喝,有本事你就來攻,我大刀長矛來招呼,想讓我帶兵出來和你打,沒門。

因為哥舒翰很知道自己的兵幾斤幾兩,殘兵敗將外加戰場菜鳥,雖然也有些經驗豐富的老兵,可綜合素質比起叛軍來實在是差,據險死守有得拼,出去砍人純粹是自殺,自殺的事,我是不會幹的。

可是你不幹,有人卻逼著你幹。

因為長安現在已經是滿城風雨了,說啥的都有,有說哥舒翰想擁兵自重的,有說哥舒翰是想保存實力當軍閥的,更缺德的還編出了哥舒翰和安祿山早就串通好了平分天下的謠言,說得有鼻子有眼。

倒也不能說這些流言全是為了陷害,中國人多,無聊的人就多,無聊的嘴就更多,出事了說法就相當多,大難面前幹活的多,看熱鬧傳小道消息的同樣多,有的是想投機鉆營,有的不過是隨口胡謅吸引點別人的眼球,娛樂大眾也娛樂自己。也不管有些事是不是可以隨便娛樂的,鬧地震的時候是這樣,打仗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千年前的長安是這樣,一千年後的互聯網論壇上也是這樣,要不怎麽成語說“三人成虎”呢。

三人就能成虎,一群人呢,在他們的嘴裏,忠心耿耿的哥舒翰快變成怪獸了。

既然有鼻子有眼,唐玄宗當然聽見了,聽見了就難免犯嘀咕,要嘀咕就要找個可信的人來商量,都說自家人可信,可太子跟自己一直隔著一層,幹兒子安祿山扯旗造反了,數來數去只有找大舅子楊國忠來商量了,偏巧楊國忠和哥舒翰是死對頭,所以借機給哥舒翰下點藥也是正常的。

玄宗雖然嘀咕,可是一時半會兒也不會相信哥舒翰會造反,於是楊國忠發揚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傳統,兩個月如一日地下藥:陛下您想想吧,您對安祿山好不好,他不還是扯旗造反了,哥舒翰也是胡人,現在大唐最精銳的部隊在他手裏,萬一他要有二心怎麽辦?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偏巧著小道消息也很配合,流言越演越烈。遠在前線的郭子儀和李光弼倒是明白人,連續多次寫報告,要求潼關的部隊千萬不要出動,只要守住就好,等我們抄了安祿山的老家,叛亂也就歇菜了。於是小道消息很快又配合著來了:郭子儀和李光弼多少年來被哥舒翰壓夠了,現在正好想搶功,要是哥舒翰打了勝仗,那就奪了他們的功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