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澶淵之盟的『投降派』(第2/2頁)

親征了,宋真宗親率大軍,抵達澶州城下迎敵,就像寇準預料的一樣,宋真宗的到來讓宋軍士氣高漲,大軍歡聲雷動,紅著眼就要沖遼軍殺過去,偏偏遼軍也不走運,進抵澶州後,遼軍處處碰壁,雖然又攻克了宋朝的齊州,但是進攻遂城不克,又敗於天雄軍,可以說在整個長驅直入的過程裏,遼軍打下的城池只有一兩座,但現在面對宋朝大軍,繞道是不可能了,宋朝邊防大軍正火速趕來,宋真宗又在正面迎敵,擺出和你玩命的架勢來。到時候人家要把你包了餃子,那是死都沒地方埋了。就在這時候,宋軍在戰鬥中又射死遼軍主帥蕭攬達,蕭燕燕很識趣,立刻順坡下驢,主動要求和平談判。談判之前,寇準堅決主張包圍遼軍,讓其把侵占宋朝的幽雲十六州吐出來,但是宋真宗不這麽想,不打仗就行了,還這麽多要求?只要不打,給錢也成。

然後就有了宋朝使臣曹利用的討價還價,最後商定了每年30萬歲幣,公元1004年十二月,雙方簽字畫押,宋遼成為兄弟之國,遼國尊宋朝為大哥,宋朝每年給“弟弟”30萬,弟弟世代不和宋朝打仗,是為《澶淵之盟》。宋真宗高興了,大臣們高興了,老百姓也高興了,當然寇準不是很高興,不高興那就罷了,不久之後,寇準被當初的主和派王欽若陷害,免職流放。然後,他成了後人景仰的大英雄,王欽若們,則永遠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仔細看看澶淵之盟的過程,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宋朝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有理由的。首先是這每年給遼國的30萬,比起每年抗擊遼國入侵的軍費來,實在是個小數目,其次是宋朝一直忌憚官員立戰功,畢竟還都吃著唐朝安史之亂的教訓,歷代皇帝堅定地認為國家的最大隱患是內憂,所以宋真宗也是很在意內憂的,找借口罷免有功的寇準,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至於那幾位在這事件中的投降派們,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有著不同的面孔。

尤其值得商榷的人,就是王欽若。

這個人在歌頌楊家將的各類藝術作品裏,都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蛋,在正史的記錄裏,也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在當時的北宋,他的綽號叫“五鬼”。他擅長投機取巧,尤其會對宋真宗逢迎拍馬,喜歡跟人搶功勞,把別人的功勞占有成自己的功勞,而且專喜歡陷害人,比如寇準就是被他給害走的。宋真宗後來大搞封禪,他竭力逢迎,鞍前馬後出力,實在不要臉到極點。所以文學作品裏,他是漢奸賣國賊臥底,正史記錄中,也是出了名的小人。

但這個小人卻也辦好事。

他是一個出名的清官,當年在亳州做知州的時候,就拒絕過百姓的禮金,認真為老百姓做事,他能夠從亳州進入中央,是因為在當時北宋的官員考核裏,他是以“廉潔”著稱的。而且也很能幹活,比如他主編的《冊府元龜》,對北宋以前的資料進行了詳細的整理,是中國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寶典。

他還是一個非常慷慨的人,經常救濟貧困學子,用自己的俸祿資助貧困的學生求學讀書,可以說是當時有名的慈善家,至於什麽“遼國奸細”之類的說法,也就是演義小說裏常有。

而另一個主降派陳堯叟,在當時更是一個名士。如果說王欽若還是公認的小人的話,那麽陳堯叟就是公認的賢人,無論是人品還是政績,他在當時都是威望頗高的。

陳堯叟是北宋太宗年間的狀元,而且是北宋歷史上第一個連中三元的狀元郎,才氣沒得說。他在廣西做轉運使的時候,除了做好本職工作,還大力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廣西當地帶去了漢族先進的打井技術,從此當地農業發展突飛猛進。他還在當地大力緝拿海盜,為民除害,在各個道路上修築亭子等便民工程,可以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所以對這個人,宋真宗一直給予毫無保留的信任。比如他晚年覲見宋真宗的時候,宋真宗甚至準許他免下拜,並且一直以“先生”來稱呼,放在北宋當時,也是一個亞聖人。

一個做過好事的小人,一個口碑頗好的大儒,為什麽面對國家危亡問題,卻主和了?其實主和,在當時不只他們,是大多數北宋知識分子的想法。北宋是繼唐朝之後建立的,唐朝的滅國,給北宋最深刻教訓的,就是安祿山叛亂,但是北宋人卻矯枉過正了,無論是司馬遷編寫《資治通鑒》,還是北宋的知識分子對待對外戰爭之類的大事,無不持一個觀點:武人掌權,國家必亂,重文輕武,才是穩定之道。話雖然有道理,但矯枉過正的結果,就是北宋武備不振,對外苟安,而宋朝那些飽讀詩書的大儒們,一邊笑話著侵略者是蠻夷,沒文化,一邊卻又苟且偷安,阿Q似的想,和蠻夷計較什麽,給他們點好處得了,就是這樣苟安的結果,北宋一點點苟安成了南宋,最後又一點點苟安成了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