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唐宋三位冤將的悲情命運

在中國歷史的詠嘆裏,沒有什麽比名將蒙冤,更能激起老百姓無限的同情了,戲台上,電視劇裏,嶽飛、袁崇煥輪番著拍,一代代觀眾眼淚不住地抹,卻依然是樂此不疲。因為名將蒙冤,是每一個後人面對青史時,都無法控制感情的悲劇。

而在唐宋兩個王朝中,也不斷上演著大家熟悉的名將蒙冤的大戲,老百姓熟悉的評書嶽飛傳、楊家將中奸臣當道,忠臣蒙冤的情節,一次次讓觀眾咬牙切齒。然而真實的歷史,又是什麽樣的悲劇呢?

如果說唐宋兩朝,哪3個蒙冤的名將最得同情,相信應該開列出3個人的名字:王忠嗣、狄青、嶽飛,他們都是橫戈立馬的猛將,建立了不世的功勛,然而他們又殊途同歸,遭受到相似的命運,悲劇的後面,又隱藏著什麽呢?

王忠嗣(唐朝)

民間有句老話:世界上沒有後悔藥。王忠嗣就是大唐王朝最沉重的一帖後悔藥,是他以一個老軍事家敏銳的目光覺察到安祿山謀反的禍心,也是他以安邊持重的戰略思想,將大唐王朝的盛世推向了頂點,更是他懷著一顆忠誠的心,為保國安民的執著理想不計個人榮辱,最終開罪於一直提拔賞識他的唐玄宗,付出了一個忠臣最沉重的代價。如果,僅僅是如果,王忠嗣在天寶初年對安祿山的彈劾可以獲得李唐王朝的認同,再如果,公元755年漁陽烽火時,率兵平叛的是王忠嗣將軍,那麽歷史又會是怎樣一個結局?遺憾的是,歷史永遠沒有假設。

持續8年的安史之亂讓歷史永遠記下了李光弼等人的姓名,而英年早逝的王忠嗣將軍,卻是大唐盛世頂峰時代最閃耀的將星。

王忠嗣的人生沉浮注定是與大唐盛世的興衰血肉相連的。8歲那年,他的父親死於反擊吐蕃的松洲會戰,痛惜愛將的唐玄宗將王忠嗣收養於宮中,與皇子一起長大。那是大唐開元盛世的開始,18歲那年,王忠嗣打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戰鬥,在河西以300騎兵奇襲吐蕃,斬殺千人。而當時的大唐王朝,正如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王將軍一樣,噴薄著勃勃的青春生機。從37歲開始,王忠嗣開始南征北戰,漠北會戰擊滅契丹,薩河內山會戰擊滅突厥,強大的突厥帝國從此以後徹底成為一個歷史概念。積石山會戰大敗吐蕃,唐朝掌握了河西地區所有的戰略要地,形成了對吐蕃軍事對峙的主動權。大唐黃金時代的赫赫武功,也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走向巔峰。40歲那年,王忠嗣掛四鎮節度使將印,手握唐朝30萬精銳軍隊,達到了個人戎馬生涯的權力頂峰,而與李林甫等權臣的矛盾也日益逼近,官場鬥爭裏的明槍暗箭也把他推入了你死我活的旋渦中,恰如此時的大唐,在盛世的外表下,也早已經潛伏了深深的危機。

在盛唐的諸多武將裏,王忠嗣是一個擅長充分發揮集中機動兵力打殲滅戰的天才,他的戰爭第一原則並非是攻城略地,而是最大限度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他的騎兵軍團是公元8世紀戰場上最劇烈的龍卷風,無論是突厥人還是契丹人,或是吐蕃人,都曾經深深領教過他風卷殘雲式的攻擊方式。對於人口稀少的遊牧民族來說,與王忠嗣的作戰是不折不扣的噩夢。但是作為一個名將,王忠嗣並不好戰,他不貪求殺敵賞功的榮耀,身為封疆大吏,他更多的是一個建設者而非破壞者,無論在漠北還是在河西,他都確立了一整套的軍事選拔制度與邊疆建設制度,將大唐王朝的邊境打造成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當與他同品級的將領都爭著在邊境出擊,甚至主動挑釁敵人謀求戰功的時候,他卻敏銳地看到了窮兵黷武對於國家的危害。他用細致與耐心經營打造邊防,從不主動挑起戰爭。他告誡自己的部將們:軍人的職責在於守衛國土,而不是無端挑起戰端。他牽掛的不是個人的軍功獎章,卻是國防建設的百年大計。這正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當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強令王忠嗣發動石堡城會戰時,素來以服從命令著稱的王忠嗣選擇了拒絕,當部將李光弼為他的前程擔憂時,他卻坦然告訴所有人:這一仗對於國家的邊境安全沒有任何意義,只會徒增士兵的傷亡,造成無謂的犧牲,而我王忠嗣絕不會用士兵的鮮血去染紅自身的官袍。透過這震撼千古的對話,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超越了歷史與階級概念的大寫的人,不僅僅因為他赫赫的軍功與長遠的戰略眼光,更因為他對於生命價值的無私尊重。

悲劇終於到來了,在石堡城事件之後,王忠嗣因李林甫的陷害蒙冤入獄,是部下哥舒瀚抱著唐玄宗的腿苦苦哀求,才保下了一條命。公元749年,這位功勛卓著的唐朝名帥病逝於湖北漢陽,享年43歲。就在同一年,大唐帝國以巨大代價奪取的石堡城,卻終究因為無法守禦而放棄,如王忠嗣所料,這是一場白白犧牲數萬軍人生命的無謂戰爭。6年後,素來以邊功得到唐玄宗信任的安祿山舉兵叛亂,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徹底斷送了唐王朝的黃金時代。當狼狽出逃的唐玄宗回望長安漫天的烽火時,他會想起王忠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