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嶽飛與『鐘相楊幺起義』(第3/3頁)

這次是徹底地造反了,楊幺接管了鐘相的所有軍隊,自封為“大聖天王”,國號大楚,我們不再相信這個朝廷,我們能相信的唯有我們自己的武器。從公元1131年開始,武陵人的反抗烈火震撼了南宋全境,聰明的楊幺在洞庭湖區深處建立了兵農合一的根據地,一邊生存一邊對抗官軍。南宋數次派遣的政府軍皆被打得大敗,造巨型戰艦,調精銳部隊,能使的招數都使上了,卻每次都碰得灰頭土臉。

內戰打不贏,外戰更占不到便宜。就在1131年楊幺扯旗以後,北方金國開始了對南宋的新一輪軍事行動,從河南到陜西,再到四川,宋軍多處重鎮失守,形勢岌岌可危,窩外面橫不了,窩裏也橫不了,堂堂的大宋政府軍,怎一個“狼狽”了得。

窩外的事好辦,金人嘛無非是多要點利益,跪地叫大爺給面子就行了,窩裏的楊幺才真正是要大宋命的。這後院的火,到底該咋個撲法?誰去撲?

曠日持久的戰爭打了整整4年,焦頭爛額的宋高宗,終於把希望寄托在一個人身上。

這個人,就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千百年來為國人傳頌紀念的民族之魂——嶽飛。

終結者終於來了,嶽飛上前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誡三軍,造反者大多是“純良百姓”“不可濫殺”,接著面對楊幺連續粉碎了南宋7次圍剿的連環水寨,拿出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先後策反了楊幺多名親信部將,繼而裏應外合發動總攻。嶽家軍,這支嶽飛為抗擊金兵收復河山苦心訓練出的精銳之師,以摧枯拉朽之勢,輕松打敗了令數路南宋名將狼狽不堪的楊幺起義軍——那些只想活著過太平生活的農民。為了這個願望奮戰到最後的楊幺,在拒絕投降後投水自盡。

皇上的面子有了,大宋政府軍的面子有了,接下來當然是皇恩浩蕩了,在嶽飛的堅持下,南宋政府撤換了湘西地區的貪官汙吏,免除了對義軍俘虜的處罰,給他們發放糧食土地,安置生活。楊幺軍中的多位部將,如周倫、楊欽、劉衡等人,相繼率部加入了嶽家軍,在日後的嶽家軍抗金戰爭中屢立戰功,如此結果,貌似皆大歡喜。

皆大歡喜下的嶽飛,卻留下了一個說不清的汙點——鎮壓農民起義的兇手。時至今日,批嶽飛的總拿這事當證據,喜歡嶽飛的人,卻也有歪曲醜化楊幺起義軍的。其實是“愚忠”也好,是“亂臣賊子”也罷,有個事情在當時怕是只有嶽飛看得清楚:楊幺起義波及整個湘西地區,牽制了南宋政府一半以上的兵力,在金朝侵略者不斷南侵的大背景下,深陷雙線作戰的南宋王朝必將崩潰,到時完蛋的,就是整個南宋了。

所以楊幺問題必須解決,必須快。招安也是好辦法,可堂堂的皇帝怎麽能向低賤的草民低頭?那就只有打了。連打帶招安,總算解決了問題,只能說,難為嶽元帥了。

可是有個問題,卻足夠讓人沉重:一群曾為抵抗侵略拋頭顱灑熱血的百姓,一群正在為抵抗侵略拋頭顱灑熱血的士兵,他們之間,憑什麽要打這場錯誤的仗?

許多人都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造成這場仗的導火索是什麽?是一群百姓養活的政府軍,把馬刀砍向了養活他們的百姓,卻最終要由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嶽家軍,來替他們收拾這個幾乎把南宋推到懸崖邊的殘局。

補充說一下那群點燃了導火索的政府軍的結局:來不及羞愧,來不及無地自容,後來統統跟著他們的頭目孔彥舟當了漢奸,跑到北方替金朝侵略者賣了幾年命,從此徹底被釘在漢奸的恥辱柱上。其實以他們在湘西的所作所為,不做漢奸,也足夠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