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南宋抗蒙幾悲壯(第2/4頁)

關鍵時刻,蒙古的後援部隊來了,還帶來了蒙哥最夢寐以求的武器——回回炮。這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專門用來攻城略地,是無數南宋守軍心頭的噩夢。蒙哥來精神了,我打不下你,還轟不死你。蒙古軍重炮一字排開,堆火藥、上炮彈、點火、開炮!只聽到轟隆一聲巨響。蒙哥懵了:打雷了,下雨了,瓢潑大雨嘩啦啦地下,幾十門火炮在大雨中全淋成了啞巴。真是人倒黴喝涼水都塞牙啊。

就在蒙古軍困於釣魚城下受活罪的時候,南宋全國已然開始了總動員。中國南方各路的軍隊,無論遠近全部齊集,奔著同一個目標——增援釣魚城。釣魚城之戰已非一場簡單的城市攻防戰,而成為一場宋蒙之間增援打援的肉搏戰。圍繞著釣魚城這個小小的核心,方圓幾百裏的地區都打翻了天。重慶守軍幾度北上增援,與蒙古打援部隊展開浴血奮戰。四川制置使呂文德集結精銳艦隊沖擊嘉陵江北,與蒙古史天澤的精銳水師進行慘烈的搏殺。至此,宋蒙雙方在釣魚城周邊形成了犬牙交錯的肉搏態勢,打到六月,雙方精疲力竭,誰都不能前進一步。

蒙古軍中不是沒有明白人。在幾次軍事會議上,大將術速忽裏就力主盡早撤兵,可蒙哥不答應。我堂堂蒙古勇士,連個小小的釣魚城都打不下來,這不是笑話麽。釣魚城守將王堅卻不消停,幾次打開城門發動反撲,竟將蒙古的攻擊部隊殺得大潰。從一月打到六月,蒙古大軍越打越疲憊,釣魚城卻越打越精神。蒙哥可汗要急瘋了,硬打不行就來軟的。蒙古軍先鋒汪德臣膽大,單騎一人來到城下勸降,什麽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磨破嘴皮子說了一堆。這次王堅態度好,很親熱地寒暄了一會兒,末了把手一揮,大塊的石頭齊向汪德臣身上招呼,饒是汪德臣躲得快,還是給砸成了內出血,回去沒幾天就死掉了。汪德臣之死,蒙哥大為痛惜,連著幾天唉聲嘆氣。仗打到這分上,進也不能,退又丟人,真是難那。

不過蒙哥可汗,你也用不著為汪德臣之死痛惜,很快你就可以去見他了。

汪德臣死後,蒙哥大怒,決心在釣魚城外修築高台,在高台上安置火器,企圖發動最後一次決死沖鋒。蒙古人幹工程的本事還不錯,沒幾天高台就建起來了,蒙哥親臨現場視察,卻被釣魚城守軍逮了個正著,一顆炮石準確無誤地朝蒙哥砸去,蒙哥躲閃不及,當場中彈,算是“為國捐軀”了。

消息傳來,蒙古軍全營悲痛,終於悄無聲息地撤退。但是,相信那些被釣魚城折磨到瘋狂的蒙古將士們心中還有另一個念頭:解脫了,這次是徹底地解脫了,終於可以撤了。

釣魚城之戰,終於以它堅韌的防守,以全城軍民的浴血奮戰,勝利地拉下了帷幕。西方人將釣魚城喚作“東方的麥加”,因為,它的勝利真的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在蒙哥死前,蒙古的另兩路大軍在東線和西線本來已經深入到南宋的腹地,若無此戰,南宋的滅亡怕是要提前20年。若如此,迎接中國南方漢人命運的,怕是血淋淋的種族屠殺,一如蒙古軍征戰阿拉伯時的樣子。正是這一戰打醒了蒙古人,使蒙古人終於放棄了屠殺式的征服政策。更重要的是,蒙哥之死使蒙古帝國在西方戰線全面撤軍,蒙古帝國向西方國家的擴張步伐終於停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釣魚城一戰,救了無數民族的命。

蒙哥身死20年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小小的釣魚城依舊無數次頂住了蒙古大軍的進攻。在天下一統的背景下,公元1279年,釣魚城守將王立在得到元軍絕不濫殺無辜的承諾後終於開城投降,以和平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使命。釣魚城守軍在蒙古大軍南進中其抵抗之峻烈堅忍,即使是殘暴好殺的蒙古大軍,也由衷地敬服。釣魚城,不僅僅是一個朝代、一場戰爭的見證。西方人說得沒錯,它是東方的麥加,是中華民族熱血與靈魂的見證。

小小的釣魚城以它的堅忍令幾代蒙古可汗頭痛,可相形之下,荊楚平原上的襄陽和樊城兩座重鎮才是蒙古人的大麻煩。釣魚城再硬,不過是山頭一坐彈丸小城,今天打不下還有明天,今年打不下還有明年,隨時召集人馬隨時開工,甚至就像蒙古名將術速忽裏無數次建議的:實在不行咱改道?事實證明,繼承蒙古汗領袖地位,完成中國一統的忽必烈就是這麽做的。

可襄樊重鎮卻不同。如果說釣魚城是啃不動的硬骨頭,襄樊防線就是陷進去拔不出的泥潭,不是泥潭最終被踏成平地,就是沖鋒者屍骨無存!全身而退?那是做夢!不戰勝則死才是硬道理。

在宋蒙戰爭的大版圖裏,荊楚平原上的襄樊重鎮仿佛一把刀子直頂在蒙古人的胸膛上,繞不過也躲不開,啥避實擊虛啥躲其鋒芒都統統一邊去。襄樊防線是南宋國土防禦的核心,是蒙古大軍南進的跳板,襄樊之戰誰得勝,誰就死死扼住了戰爭命運的咽喉。襄樊的較量注定是針尖對麥芒的血火攻殺,動手就要幹到底,開戰便永無寧日,傾國相搏,一句話,不是你死就是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