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被遺忘的戰爭(第2/4頁)

唐擊回鶻烏介可汗之戰

說起唐朝與回鶻的關系,那真是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中最微妙的。回鶻是唐朝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中與唐朝關系最密切的一家,回鶻歷代可汗都要接受唐王朝的封號,始終保持著與唐朝之間的姻親關系,無論是唐朝盛世時代的大辟疆,還是唐朝中晚期的內亂,回鶻都鼎力相助,可以稱得上是唐朝的鐵杆。但是另一面,回鶻也有著一張貪得無厭的面孔,特別是在唐朝中晚期衰落以後,回鶻雖然始終保持著對唐朝的臣屬關系,實際上卻屢屢幹出趁火打劫的缺德事。平安史之亂時將中原多個城市洗劫一空不說,中唐以後,回鶻更是屢屢欺壓唐王朝,在西北攻略唐朝在安西的軍隊,占領唐朝原來在西域的勢力範圍,壟斷絲綢之路的貿易。回鶻使者和商人在唐境內橫行霸道,唐朝政府卻束手無策。回鶻人不但在邊關貿易上強買強賣,更是經常趁唐朝邊亂之機分一杯羹。唐朝與回鶻的關系更像是一個大家族與他的遠房子侄的關系,在大家族勢力日益衰落的情形下,這支遠房親戚也乘機喧賓奪主,落井下石。然而在邊患的壓力與藩鎮割據的困難情況下,唐王朝更多地選擇了忍氣吞聲。

不過回鶻人的好日子也沒長久多少。8世紀以後,回鶻人的勢力日益出現衰退跡象,終於在公元840年遭到了中亞黠戛斯部族的沉重打擊,最終走向了滅亡。回鶻的余部立烏介為可汗,遷徙至河套平原一帶,向唐王朝請求內附。唐朝自然仗義伸出援手,連忙援助糧食,幫助這些回鶻殘部可以暫時在水草豐美的河套平原安居。然而,安頓了沒多久的烏介可汗很快就不老實了。經過短暫的休整以後,回鶻人恢復了些許元氣,便開始頻繁地攻略唐朝州縣,甚至要求借唐朝的邊城重鎮安住,企圖演一出鵲巢鳩占的好戲。此時的烏介可汗占據河套,號稱擁兵10萬,雖然遠不能與其鼎盛時期相比,可已然成為唐朝北部邊境的巨大威脅。更何況,這些歷經苦難逃奔河套的回鶻猛士,都是回鶻族中身經百戰的戰士,其戰鬥力和兇悍精神都相當強大。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無數相似的一幕幕中感受到唐王朝當時邊境形勢的嚴峻。匈奴西征歐洲時,西逃的西哥特人就是以請求西羅馬收留的名義,最終滅掉了繁榮的西羅馬。唐朝的君臣自然不可能知道歐洲史,但匈奴內遷後亂華的好戲自然提醒著他們脆弱的神經:10萬河套回鶻人仿佛一顆巨大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

還好當時的唐朝皇帝唐武宗是個明白人,加上主持大政的是名相李德裕。因此從事件一開始,唐朝就采取了恩威並施的手段。一方面對西遷的回鶻人好意安撫,分化瓦解其部眾;另一方面則調兵北上,命令唐朝北線所有軍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並隨時準備打擊來犯之敵。唐朝的苦心沒有白費,回鶻部族中的親唐勢力紛紛投唐,而烏介可汗對於唐朝邊鎮的數次襲擊也被唐軍奮勇打退,造成了偷雞不成蝕把米的鬧劇。烏介可汗的勢力嚴重萎縮,部眾紛紛逃亡,然而即使到了這個時候,烏介可汗依舊野心勃勃。他集中手中人馬南下大同川,攻略唐朝山西地區,一時間邊地狼煙四起,戰火頻發。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忍無可忍的唐王朝終於出手了。公元843年正月,唐朝撫回鶻使劉沔率集結待命的唐朝各路軍馬發動反擊,在振武城與回鶻軍展開決戰。唐朝采用輕騎兵突襲戰術,以3000輕騎兵突襲回鶻牙帳,唐軍大部隊則從正面發起夜襲。猝不及防的回鶻軍被打得全線崩潰,唐軍乘勝追擊,在殺胡山((即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徹底將其擊敗,斬首數萬人,俘虜兩萬多人,並救回了被回鶻人劫掠的唐朝公主。至此,赫赫強大的回鶻帝國,最終走向了敗亡。

對比韋臯破吐蕃的維州之戰,唐擊回鶻殘部之戰,可以被看做晚唐時代唐朝戰略防禦的轉折點。唐朝的邊患素來集中在西北地帶,尤其以回鶻和吐蕃兩大強鄰為甚。而在吐蕃走向衰落並與唐朝修好後,強大的回鶻帝國也繼而走向了滅亡。晚唐在政治與軍事都走向末世的情況下,能夠解決好這個困擾已久的邊患問題,實在是幾代政治家與軍事家在外交與軍事方面努力的結果。擊滅烏介可汗後,唐朝冊封了擊滅回鶻的黠戛斯部落。而自稱是漢朝李陵後人的黠戛斯部也對唐朝忠心耿耿,不但成為了抗擊阿拉伯帝國東侵的屏障,更使戰火綿延的絲綢之路重新開通,從長安到中亞的通道再次暢通。從此,唐朝西北的邊患基本解除,而東北地區的威脅卻日益增大,東北的契丹部漸漸崛起,成為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此戰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參與唐朝擊回鶻之戰的另兩大部族:沙陀族與黨項族,因為在此戰裏的賣力表現而受到唐王朝的嘉獎,更趁著回鶻敗亡之機填補了其在河套地區的空白,壯大了自身實力。前者趁黃巢起義的機會南進中原,雄踞山西,並在唐亡以後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十國時期頗有重要意義的中原後唐王國。後者則在河套地區苦心經營,終於在宋朝之後破繭而出,建立了雄霸河西走廊的強大王朝——西夏。說這場戰爭是兩個弱小部族鯉魚跳龍門的開始,估計是最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