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蒙古軍中的漢族名將們(第2/3頁)

史天澤為人重義氣,性格慷慨豪爽,仗義疏財。他曾經自己拿出家財,為無錢繳納賦稅的百姓還債,雖然立有大功,但他為人謙虛,因此也未被忽必烈猜忌。

在蒙古軍中的漢將裏,張弘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

張弘範是河北定興人,與史天澤一樣,他的家族也是當地有名的漢族軍頭,在蒙古南下時期聞風而動,成為了蒙古軍的部屬。但和史天澤不同的是,史天澤是主動投奔,張弘範一家卻是兵敗被俘。公元1213年,張弘範父親張柔率軍抗擊蒙古軍入侵,不幸兵敗被俘,但是這支軍隊堅忍的戰鬥力給蒙古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蒙古軍主動招撫,張弘範一家,也就這樣被編入了蒙古漢軍之中。

事實證明蒙古人沒有看走眼。張柔歸順後屢立戰功,多次擊敗金朝軍隊以及北方抗蒙義軍,不到幾年的工夫,張家的私家軍就打下了以保定為中心的30多個城市。蒙古人也順水推舟,把這些城市的管理權委任給他們。之後,張柔參加了蒙古占領金朝首都汴京的戰役和滅蔡州之戰,被提升為萬戶,成為漢族軍頭中最大的一支。值得一提的是,張柔還是個文化人。打下汴京後,大家都忙著搶奪金銀珠寶,張柔卻首先從金朝庫房中搶救出金朝實錄,若無此舉,金朝的歷史,恐怕也是現在的一個世界之謎了。此時的張柔一家,已經成了蒙古軍中的“世侯”,即占領中原一塊土地,有自己獨立的統治權,蒙古人只是派遣達魯花赤進行督管。張柔就這樣確立了他在中原的地位。到他49歲那年,張弘範出生了。因為此時他父親已經是萬戶,張弘範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學問家郝經曾經做他的師父,飽讀詩書也讓張弘範行事多了一份睿智冷靜。之後張弘範開始為官,他做過順天路的總管,不顧蒙古人的等級制度,嚴懲禍害百姓的蒙古兵,這事差點讓他掉了腦袋。好在這時候山東軍閥李檀叛亂,張弘範受命戴罪立功,與史天澤一起平定叛亂。這也是他第一次參戰戰鬥,比起當時功勛卓著的史天澤來,這時候的張弘範還是個小字輩,因為征討李檀有功,張弘範不但被赦免了罪過,更重新被任命為順天路總管。此後,他又做出出格的事情,不經請示,就減免了當地老百姓的賦稅,忽必烈責問他,他反而回答說:“百姓若無糧,國何有糧。”忽必烈聽後轉怒為喜,嘆道:“真忠直清廉之臣也。”

公元1269年,蒙古攻打襄陽的戰爭重新打響了,其中一支軍隊,就是曾經叛亂的山東李檀的舊部,張弘範因為當年鎮壓李檀有功,也只有他能鎮住這支部隊,因此就調任他為指揮使。誰知金麟豈是池中物,張弘範接著鹹魚翻身,先在負責打援的時候,在襄陽外圍消滅了範文虎部,然後采取分割戰術,占領了襄陽和焚城之間的要塞,切斷了兩城之間的聯系。而後,就是張弘範勢如破竹的作戰過程了,先平定襄陽,然後攻克臨安,在臨安外圍作為先鋒,沖垮了宋軍防線,之後一路南下,相繼抓文天祥,滅張世傑,說南宋的江山是他打垮的,毫不為過。

然而戰功卓著的張弘範,在勝利班師後就倒下了。公元1279年張弘範班師,回來沒多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十分關心,下令要太醫每天給張弘範檢查一次,之後張弘範病情反復,到了次年終於病入膏肓。臨終前,他把忽必烈賜給自己的尚方寶劍送給兒子,鼓勵兒子為國效勞,不久後就溘然長逝。對元王朝,從小到大,從生到死,他都是百分之百地忠誠。

在蒙古的漢族將領中,比起張弘範和史天澤來,還有非常特殊的一位,劉整,他是南宋降將。

在宋蒙戰爭的初期,劉整曾一度是蒙古人非常頭疼的人物。他是河南鄧縣人,早年和金國打仗的時候,曾經上演過18人攻破金軍數百騎兵的好戲,也是一個驍勇善戰的猛人。早期孟珙收復襄陽的戰爭裏,他還是宋軍的前鋒將軍,宋朝收復襄陽一戰,劉整親率敢死隊強行登城,打到最後,一百多人組成的敢死隊只剩下他在內的3個人,終於成功光復荊襄。到公元1260年的時候,他已經升任瀘州知府兼四川安撫使,也是南宋軍中一方勢力。

但劉整在南宋卻很不得志,原因之一,就是他是北方人。南宋軍隊很講老鄉政治,北方人,尤其是北方逃難至南方的兵將,在南宋軍中都很受排擠,如果是一個南方人打出劉整的戰功,別說做安撫使,就是做元帥也是沒有問題的,而北方逃至南方的許多兵將甚至一輩子也得不到升遷的機會。劉整的升遷,全靠他一刀一劍打出來的。劉整不計較,只想老老實實打仗,認認真真守邊防。偏偏南宋政府不給他這個機會,這時候正是賈似道當政時期,南宋經濟困難,為了籌集資金,竟然搞起了“打算法”,即當時戰爭時,各地將領向朝廷征用的錢,必須要一分不少地交還回來,否則就坐牢殺頭沒商量。賈似道這麽搞,一是因為他作為皇帝的表親成為相國,在軍中並無親信,正好借此機會排除異己,安插私人勢力;二是此時南宋政府,經濟上早就捉襟見肘,賈似道病急亂投醫,巴望著南宋能趁機大發一筆,自己也能趁機大撈一筆。可是南宋的武將也硬氣,有些就是要錢不要命,比如程士壁、於堅等名將,皆被賈似道以此為借口害死,特別是程士壁,這是劉整的老上級,他一死,劉整靠山頓倒,恐怕離死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