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見面就想人家妹妹

作為一個穿越者,除了有個逆天的系統,沒事愛裝逼,公孫白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優勢,畢竟他只是個程序猿,而不是工科狗。

不過,作為一個農二代,他終於還是驚艷了兩把,其一就是曲轅犁的發明,其二就是肥田耕種的推行。

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有雙轅和單轅之分,都是二牛擡扛式,特別適合在平原地區耕地,能保證田地犁得平直,比較容易駕馭。但是這種犁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高。在唐代的時候,發明了曲轅犁,將長轅、直轅改成短轅、曲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但使犁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後來到宋朝和清朝,對犁都有改進。

但是公孫白卻一部到位,直接剽竊了現代犁的設計,這種梨不但吸收了曲轅犁的優點,而且增加了調解深淺和方向的功能。足足使犁地的效率增加了一倍多。

這種梨由公孫白憑著記憶畫的草圖,再由工匠進一步完善,由系統制造的優質炒鋼料打造而成,經過優質炒鋼料打造的鐵器又遠遠比之前的普通鐵器的使用壽命增加了一倍。這樣幽州的造犁技術足足領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

除了發明曲轅犁,公孫白還推行田地施肥的改革。先秦至漢朝,已經有了施肥的概念,並采用草木肥田。《詩經·周頌》中有“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說明西周時已認識到雜草腐爛後的肥田作用。《禮記·月令》說利用夏季高溫和降雨漚腐雜草,可以“可以糞田疇,可以美上疆”。但是肥源僅限於草木等肥料。

公孫白下令百姓采用溷肥(廁所裏的人糞尿)、廄肥(牲畜糞肥)、蠶矢(蠶糞)以及其他排泄物來、碎骨等肥料來肥田,使肥源大大增加。由於公孫白在民間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使這一肥田法迅速被實施起來。

改進後的鐵犁的使用效果立竿見影,得到廣大百姓的好評,雖然天工營的鐵匠鋪還是日夜不歇,叮叮當當的火熱朝天,但依舊是供不應求。所幸的是,由於天工營的待遇高,幾乎整個幽州之地的工匠都聞風而來,匯集於土垠城,提高了鐵器的產量。

由於天工營的鐵器所帶來的巨大利潤,劉虞與公孫白協商後,宣布三郡之地免稅三年。而為了鼓勵墾荒,對於新墾荒地則要求是免稅六年,對於部分新遷入遼西之地的百姓,以及轉畜牧為種植的牧民,包括烏桓人,可半價提供農具,甚至可賒欠,約好秋後還債。

三郡之地,地廣人稀,有了優質的農具,三郡百姓長期以遊牧為主,並不缺畜力,開墾荒地速度非常快,一時之間三郡之內的耕地增加了五成。

只要老天爺不鬧事,這必將是個豐收之年。

在三郡的百姓以及眾將士眼中,公孫白的形象原本只是神通廣大、殺伐果斷、善於識人用人等,說簡單點就是屬性基本體現在智力和仙術上,而經過這一系列的舉措,眾人才驚訝的發現,原來這個看起來深居簡出、十指不沾泥的官二代公子,也是如此的接地氣,懂政治。

這讓三郡之內的士大夫紛紛對公孫白刮目相看,公孫白的人氣在三郡之內激增。

……

193年6月初,就在幽州東北面三郡一片安定和繁榮的時候,公孫白卻遇到一件頭疼的大事情。

由於各種扶持農耕的政策,再加上劉虞的政治號召力,幽州北部的很多百姓紛紛遷往右北平郡乃至遼西郡,大量的荒地被開墾,再加上今年的老天爺比較爭氣,一片風調雨順,豐收即將在望。

可是另外一個問題卻凸顯出來了,那就是即將出現青黃不接的困境。三之地原本就缺糧,再加上大量的人口湧入,導致糧食更加不夠吃。

公孫白府,大廳之內,一片愁雲慘霧。公孫白、劉虞、田豫和郭嘉等人正愁眉不展,商議解決糧荒之策。

“最多到月底,便會出現糧荒,雖然亭侯手中錢財不少,卻無處購糧。幽州之地歷來缺糧,不只是三郡,其他諸郡也將出現青黃不接,只有幽州南面諸郡勉強可自保。一旦缺糧,眼看這大好形勢便會化為烏有,餓殍遍野,哄亂不斷,而且還會出現割新麥充饑的時間,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唉……”劉虞長長的嘆了一口氣,滿臉的陰霾。

“太傅久鎮幽州,必有良策,還請細細思量。”公孫白道。

我去,你個政治94的大哥都沒辦法,我怎麽有辦法?

劉虞無奈的搖頭道:“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和徐州,都是中原膏腴之地,盛產糧食。昔年青黃不接之時,我都是從各州征調糧草,半買半送,接濟幽州。如今亭侯手中頗有錢財,原本不應如此窘迫。只是如今天下大亂,令尊、袁紹、曹操、袁術和陶謙戰亂不斷,如何調得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