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一戰將趙匡胤

三天之後,因為馮道的死而產生的悲傷情緒,終於在後周成為了往事。柴榮再次上朝開工,從這一天起,後周周邊其他所有國家的噩夢就此開始了。

前面說過,後周這個地方,是個四面用兵之地,換句話說,也就是哪邊都有敵人。如果有一幅當時的地圖,我們會看到往上,即北邊,是北漢和契丹;向下偏左,即西南地區,是後蜀;向右下方看,後周真正的敵人就出現了,那是南唐,漢人地區除了後周之外,就是南唐最為強盛發達了。至於右面,後周倒是可以放一百個心,絕對不會有什麽敵人突然冒出來,因為那邊是大海,這時無論是高麗人或者日本人都還不成氣候,中國無論再怎麽亂,也沒他們插足的份兒。

那麽面臨這麽多的肥肉柴榮要怎麽下嘴呢?思來想去,柴榮決定給大臣們出兩道作業題,並限期完成。作業題的名字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以及《平邊策》。從這兩個題目就可以明確地看出,柴榮一是要大家講一講內部如何安定,即大家都要明白皇帝要怎樣做,臣子們又要怎樣做;第二,就是明目張膽,毫不諱言地昭告天下,所有人的安逸日子都結束了,無論是我的臣民們還是敵人們,你們都要清醒過來,我這就要掃平割據,統一天下!

這兩篇文章最後確定了柴榮的戰略總方向,即先南後北。而且他就此發現了一個極其有用的人才,他叫王樸,時任刑部比部郎中,是一個掌管朝廷百司出納費用的大會計。就是這樣一個人,成為了柴榮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不僅在柴榮例次出征時都留守京都,鎮懾後方,而且文武百官無不對其敬服,不敢稍加違逆,包括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史有記載,當趙匡胤代後周稱帝之後,有一天路過供奉後周大臣的功臣閣,突然一陣風吹來,閣門大開,趙匡胤向裏一看,突然整衣束冠,向閣內恭肅行禮。只見門裏面王樸的畫像正冷冷地注視著趙家的第一任皇帝,宛如生前。

王樸在《平邊策》裏說,面對四鄰強敵,先從弱小著手,一邊殲敵一邊強己。首先要對付的是南唐,南唐與後周接壤且可以攻擾的地方有近兩千裏之長,先從其薄弱處下手,左右攻擾不定,對方往來應付時就會露出真正虛弱的地方,而到那時,我們就更不能用強兵去硬攻。

應該只用少量的兵力去騷擾。

南唐人素來怯懦,知道有後周這樣的強敵犯境,立即就會全民動員,重兵防守。如此一來,只要經過幾次試探,就會把他們的國力耗竭,進而鬥志削弱。然後我們就可以真正的發重兵畢其功於一役,就此得到南唐在江北的地區。得到江北,我們的國力就會極大提升,江南也就指日可待。平定了南唐,其他的吳蜀之地就會望風而降,再之後,才可以去圖謀北漢與契丹。因為這兩個敵人都是死敵,絕對沒有和平招降的余地。

柴榮發現他找到了他真正想要的人,王樸不僅有能力幫助他實現鴻圖大業,而且兩人的性格都極其相似。他們都積極進取,剛強峻急,都像一團烈火那樣劇烈燃燒,從不給別人更不給自己留余地。而且歷史證明,王樸最後的命運都和柴榮一樣,炫爛強盛的生命就像彩虹或者流星那樣劃過了歷史的天空,一時之間讓所有的星宿,哪怕是巨大的恒星都為之失色,但是轉瞬即逝,突然間就泯滅消散了,留下的只有嘆息和追憶。

但是這又有什麽關系,柴榮和王樸開始通力合作,把戰爭的機器隆隆起動。歷史證明,最為人類所詬病的戰爭不僅是無法避免的,同時也極為必須的——沒有任何長久的和平是來自氣氛友好的談判桌上的,想要和平,想要統一嗎?那麽你必須先選擇戰爭!

公元955年4月,戰爭開始。但是最初的方向稍微地偏離了一些,不是南唐,而是後蜀。理由很簡單,因為早些年後蜀趁著中原大亂,在後晉時期把中原的秦(今甘肅秦安)、鳳(今陜西鳳縣)、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四州給占領了。

這四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無論是想出川還是想進川,這裏都是必經之所。如果我們熟讀三國的話,就會發現當年諸葛亮每次伐魏,都會先出兵奪取這片土地。而這時,它們就像是四把匕首一樣,一直頂在柴榮的軟肋上,不拔下它們,柴榮就休想發力。

於是柴榮派重兵出征,一定要拿下它們。但是天不隨人願,後周的人馬雖然最初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後蜀馬上就派來了援軍,他們在這四州已經盤據了多年,戰事開始相持不下。

戰爭打成了溫吞水,後周的一些高官大佬們開始說話了。反對柴榮政策的人一直都有,一個馮道倒下了,千百個馮道再站起來。柴榮有些為難了,他雖然是皇帝,可也不能真的做一個孤家寡人,怎麽辦?最後他決定派一個信得過的人去前線替他視察,看看這個仗還能不能再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