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勝利者的規矩

如果有誰自恃兇悍,做得實在過分,他一定沒有好下場。不管是在他生前,或者還是死後,都一樣。比如說我問,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百戰百勝的將軍是誰?

相信沒有人會想到白起。但,就只有他,才配得起這個稱號。但是我們民族所世代供奉的戰神,卻是兵敗潰逃,被敵人抓住砍了頭的關羽。

這說明什麽?不管別人怎麽看,甚至也不管我們自己人怎麽看,相比於單純的勝利,我們民族更看重的是勝利背後升華到精神層面的東西。

可是王全斌和劉光義卻不懂這些。他們只記得一個命令以及一個事實。命令——皇帝陛下曾經說過,這次出征他只要蜀國的土地,所有的庫存財寶都是我們軍隊的!

至於那個事實——後蜀人都是些孬種懦夫,是不堪一擊的,可以隨意擺布,想怎麽樣就怎麽樣!

他們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王全斌的北路軍就不用說了,他們進入成都的當天就開始了夢幻般的新生活。當時成都的繁華美麗絕對要在北方久經戰亂剛剛復蘇的開封之上,這些長期被趙匡胤的各種新定軍規虐待的大兵哪見過這些?

搶!只要是我能看得見的,只要是我的手能抓得住的,就是我的!不管那是大戶人家的金銀財寶,還是店鋪裏的綾羅綢緞,又或者是靈秀美麗與北方佳麗迥然不同的川妹子,他們見什麽搶什麽。至於他們的主帥王全斌,一來他在軍中的口碑就是“寬容”,從來不會掃大兵們的興;二來,他本人是沒有參與到外面公然的搶劫,但他直接走進了後蜀的國庫。十六萬貫,這只是他私吞的銅錢的數目。

劉光義的東路軍就更上層樓,他們自從攻破夔州之後,就一路暢通無阻。萬州、開州、忠州、遂州等地都是不戰而降。劉光義每進一城,就把官府庫存全部打開,賞給士兵,士兵們的反應是一邊收錢拿東西,一邊要求主帥屠城。

這是在物質享受之後,再要求精神娛樂了。宋史上記載,這是將士們想讓後面的勝利更容易些,所以要加倍地立威。但是請問,都已經望風歸降了,你還要怎樣再進一步的投降誠意呢?宋人無恥且狡詐,在他們寫就的史書中充滿了欲蓋彌彰的劣跡!

之所以沒有發生屠城的慘劇,完全是由於東路有監軍曹彬。這是個老成持重,通達世情的人,不管他的軍事素養到底有多高,他至少是個明白事理的人。

就這樣,東路軍比北路軍晚了幾天進入的成都。之後成都就成了趙匡胤兩年不醒的噩夢。

當年3月,後蜀的亡國之君孟昶被宋軍押解進京。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孟昶這一年四十七歲了,考據史書,這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出川,回望蜀鄉,家國渺茫,一切都離他越來越遠了……

對他稍有安慰的,是遠在開封的趙匡胤給他的承諾——“爾既自求於多福,當盡滌其前非。朕不食言,爾無過慮。”

似乎趙匡胤是認真的,他不僅對孟昶寬大,連對孟昶的母親李太後都尊稱為“國母”。

但無論怎樣,他都得帶著自己的親族家小,再加上他的原朝臣班底到開封去。生死由人,索性聽天由命,孟昶想開了也就無所謂,但是一路上,熟悉各項投降業務的李大宰相李昊卻時常面無人色,甚至一夕數驚。

知識太多了也不好啊,李昊的腦海裏總是會閃現出四十年前的那一幕。

當時前蜀王衍舉族投降,君臣一共有幾千人,出江陵,經襄州,像他們一樣向北去洛陽,向後唐的莊宗皇帝李存勗投降。很不巧李存勗因為部下叛亂,正要禦駕親征,怕過多的降臣再讓局勢動蕩,於是就下令把“王衍一行”全部處死。當時接旨的是後唐樞密使張居翰,這人實在不忍,趁著詔書上墨跡未幹,李存勗匆匆離開,他馬上把詔書靠在殿柱上,將“一行”改為“一家”。僅僅殺了王氏一族了事。

那麽趙匡胤會履行諾言嗎?當年李存勗也曾經答應王衍全家不死的!

證明李昊的擔心一點都不多余,趙匡胤真的接到了一個臣子的密報,這臣子說——“孟昶稱王蜀地三十年,成都距京師遙遠,請擒殺孟昶及其僚屬以防不測之變。”

這是怕千裏押解的路上再出事了。猜這個人是誰?王全斌?劉光義?或者別的哪位心狠手辣的高人?都不是,是宅心仁厚的曹彬。他盡力為趙匡胤的利益著想。要保住蜀地的繁華,就要對孟昶一家斬草除根。

趙匡胤給他的回復卻只有六個字——汝好雀兒肚腸!

在趙匡胤的心裏,孟昶是他第一個國君級的俘虜收藏品,他正要以此來向天下所有人展示,他的能力,他的氣魄,他的胸懷!好讓那些與孟昶同級別的,還沒有報到入庫的“藏品”們心裏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