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宋朝的內核

走在回家的路上,趙匡胤的心變得越來越舒展開朗。離開封近了,離太原遠了,四個月的刀劍風霜慢慢回味,他越來越覺得,沒有任何東西是他所不滿意的。

環顧當時的輿論,還有後世的史書,提到宋太祖親征北漢這一段,大都是“無功而返”或者“失利而回”,乃至於這時跟他走在一起的大兵和臣子們都加倍的小心,生怕惹他邪火上升,導致他們大門牙落地。

可趙匡胤的心情就是那麽的美——占了大便宜了。甚至目前這個結果是遠遠比拿下太原,占領北漢全境還要最妙,簡直就是妙不可言。

想一下,如果拿下了太原,就直接和契丹接壤了。就算契丹人不全力反攻,他都得在邊境布置下大量兵力來防守,而且壓力只會越來越大。那樣的話,他還能騰出多少根手指頭,去把南唐、南漢還有南方那麽多的小割據集團一一摁死?

現在的情況多理想啊,北漢已經完蛋了,就像一棟徹底爛了的房子,他們隨時過去踢上一腳,它馬上就會倒。而這間“破房子”卻還在發揮著為他隔斷契丹的重要功能,讓他可以再次放心大膽地進攻南方。還有比這更好的結果嗎?

於是,趙匡胤回到開封的時候,不管別人怎麽看怎麽想,他的心情飄在雲彩裏。他所要做的,就是先休息一下,連帶著再次整和一下自己的各個職能部門,為下一次的開疆拓土作準備。這時候,就得說一下趙匡胤私家企業裏的另一半——文臣一面了。

地球人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堂,一切都是從趙匡胤的立國精神開始。但是,有無數的跡象和例子都可以證明,趙匡胤從心底裏往外地看不起那些之乎者也的書呆子,他之所以重用文人,甚至縱容文人去欺壓武將,完全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就像他說過的那句名言——哪怕我派到地方上去當官的文人都是混賬,可他們為害的程度也比不上一個據地叛亂的武將!

他輕視文人,甚至都嘲笑過他最信任親近的趙普。

話說有一天,兩位姓趙的大佬一起散步,更大的那位突然向上一指——喂,這個“朱雀門”的朱雀二字後面為什麽要加個“之”字?

趙普雖說沒念過多少書,但這個還懂,隨口說——語助詞。

卻不料換來的只是冷冷一哼——哼,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而宋朝後來得意無比的文臣們為了從根兒就證明自己享受人生是天經地義的,還特意尋找出趙匡胤當年對文人的推崇之語,以證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事情是這樣的,乾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65年,宋朝平定了後蜀,往講武殿後面的封樁庫裏運寶貝的時候,發現了一面刻著“乾德四年鑄”的銅鏡。這下子趙匡胤就有點發毛,俺才到乾德三年啊,怎麽就有四年的東西了?怎麽回事?是什麽兇兆嗎?還是什麽更……

心是越想越邪,可誰也說不出什麽原因道理。這時著名的翰林學士竇儀慢慢地走了出來,說了一句——前蜀的王衍也用過“乾德”年號,是那時候的東西。

於是趙匡胤心情瞬間放松,高潮過後他慶幸了一下——唉,宰相還是要用讀書人啊。

就這一句,從此就上綱上線,把趙匡胤以及他後來的歷代接班人們,全用文人當宰相管國家定成了鐵打不動的死規矩。可見宋朝的文人有多無恥,還有後世這麽多年來一直強調這件事這句話的研史者的無能。

因為當時趙匡胤的這句話完全可以準確地理解為——靠,看來選當鋪的朝奉先生還是要用讀書人啊!

鑒定古董與治理國家有什麽關系?就像當年小孩子的腦袋硬一些,在城門上沒撞死,跟當不當皇帝有什麽關系?

當然了,後來的那些文臣們與這時的文臣們截然不同,他們最重量級的武器和功勞,無非就是拿筆寫奏章,或者站在廟堂之上發表言論,他們每一個人都敢於自由發揮,全力發揮,因為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最大的後果也不過就是到地方上去公費旅遊,絕對不會被殺頭,連板子和皮鞭都不會挨。

而現在的文臣就不同了,他們每個人的手上和心裏都血跡斑斑,隨時都在想著怎樣殺人,以及提防被別人所殺。他們除了身上沒有多少力氣,不能親自上陣殺人之外,與武將沒有任何的區別。

於是,趙匡胤除了要改革軍隊,撤罷節鎮之外,還要重新規定文臣們該怎樣生活和工作。

三大紀律,一項注意

宋朝的官員和職能部門都有多少種,清單如下——先是中央部門,計有三省、二十四司。

三省:中書省、樞密院、三司;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二十四司:吏部——吏部、司封、司勛、考功;戶部——戶部、度支、金部、倉部;禮部——禮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