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宋名相第一人(第2/10頁)

但是,這個提議被蕭太後否決。她不僅不同意,甚至下令班師。後世人回望這個決定,有的說,蕭太後坐失良機,到底是婦人之見;有的說,蕭太後見好就收,已經達到了報復的目的;但是,回顧當年,就在遼軍的側後方,有一個漢人的名字正突然間變得響亮——張齊賢。

張齊賢,字師亮,曹州冤句人。他的人生非常奇妙,可以作為一個命題——“論怎樣從一介白丁迅速飛黃騰達成貴族”。

話說他家世代貧寒,他和所有中國農村的苦孩子們一樣,人生的希望就在於讀書、考試、進城、當公務員。但是他與眾不同,他敢於冒險,並且敢在冒險中繼續冒更大的險。

當他三十三歲那年,機遇來了,宋太祖趙匡胤回洛陽祭祖掃墓,聖駕在大街上行進,他突然間沖出去把皇帝攔住,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上表進策,要求面談。

說到這裏,就要認清楚一個事實,人生絕不像戲裏唱的那麽浪漫美妙,攔轎喊冤,或者攔住皇上進獻詩文,表現自己,然後高官厚祿嬌妻美妾,人生幸福。絕大多數結果會很慘烈,至少印象分就很低。但是趙匡胤並不是皇帝科班出身,他蠻隨和,把這個大膽的年青人帶到行宮,讓他把話說完。

張齊賢以手畫地,陳訴自己的治國十策。趙匡胤覺得其中四個還可以,注意,這是百分之四十的中獎率了,在皇帝的日常辦工中,大臣的條陳近一半內容得到認可,都非常不容易。應該說,他的冒險已經成功,他的條陳連同他本人馬上就會被皇帝采用,富貴已經臨頭!

但是張齊賢在關鍵時刻冒了更大的險,他與皇帝爭辯——我這十條都很好,都應該采納實行。並且一次次地堅持,決不妥協。

結果趙匡胤火了,把這個不知好歹的鄉下倔小子掃地出門,連同他的十策都扔了出去。

完蛋了,失敗了,張齊賢灰頭土臉回家去。但是歷史記載,趙匡胤回到開封後,對自己的弟弟說,我在開封找到了個人才,有用,但我不用,留給你了。結果在趙光義登基之後的第一次科考中,張齊賢榜上有名,但是他的名次不高,趙光義為了重用他,結果把他前面的一百三十多名進士都破格采用,就為了給他一個標準起步的台階。

至於為什麽,請看他當年的十策——下並汾、富民、封建、敦孝、舉賢、太學、籍田、選吏、慎刑、懲奸。哪個是沒用的?有用,並且敢在皇帝面前據理敢力爭,這才是大臣的風範。

張齊賢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直都保持住了最初的硬度。趙匡胤之所以當時不用他,就是為了把他的銳氣、倔犟給磨掉,以後用起來才聽話順手。卻不料張齊賢愈挫愈勇,變本加厲,就像這時,正規軍都忙著從邊疆往內地撤,他一個文官卻主動要求到前敵坐鎮,被任命為代州知州。

山西代州,在雁門關附近,是宋遼邊疆上舉足輕重的要害。這一次雖然不是遼國的主攻方向,可是一樣的大兵壓境,戰雲密布。而且在河北方面耶律休哥節節勝利的時候,這邊的遼軍也按捺不住了,他們直抵代州城下,要開辟第二戰場。

這時山西方面宋軍的最高軍事長官還是潘美,代州是重中之重,坐鎮的是他的副手盧漢赟。遼軍來了,盧漢赟派神衛都指揮使馬正出戰。馬正在南門外倚城列陣,與遼軍對決,可是眾寡不敵,他敗了。這時盧漢赟的反應在史書上記載是非常的懦弱無能,他“保壁自固”,也就是說不再出戰,學習當年的北漢人,在城墻上和遼國人較勁。

似乎沒錯,很理智。但是知州張齊賢不幹,他派人秘密出城,去聯絡太原方向的都布署潘美,約好時間來個裏應外合,把來犯的遼軍擊敗。但是很郁悶,他派出的使者在回程時被遼國人截住,有人逃了回來,有的人被抓住了。

機密泄露,張齊賢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中,他怕的不是計劃沒法再實施,而是怕一旦潘美如約而來,遼軍已經有了準備,潘美和他的部隊就會有極大的危險。那樣山西的防守體系就會瞬間瓦解……怎麽辦?現在沒法挽救!

可是突然間事情有了轉機,潘美的使者到了,給他帶來了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說潘美本來已經率軍赴約,行軍四十裏已經到達了柏井,可是突然接到了開封的密詔,皇帝命令所有山西方面的部隊不許有任何出戰行為。因為在東路,劉廷讓剛剛在君子館全軍覆沒,山西方向不允許再有任何一點點的閃失。

潘美只得收兵,他派人來轉告張齊賢,一切小心,但是不必害怕,山西並不是遼軍的主攻方向,實力不會太強。

張齊賢長出了一口氣,真是死裏逃生!但是緊接著他就意識到了兩個關鍵的問題——第一,他的使者被遼國人抓住了;第二,他面前的遼軍實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