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爬滿虱子的錦袍

河幹海落,竭澤而漁,眼看著全國都在吃虧空,最後都吃到皇帝的老本了。這日子還能再過嗎?趙禎想來想去,刀已經砍在了脖骾上,必須得想出改變的辦法來。

在這樣的局面下,歷史迎來了一個經典時刻。

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的九月三日,宋仁宗把朝廷裏的兩府大臣,以及知雜禦史以上的官員都召集進皇宮,一直把他們帶到了天章閣裏。天章閣,這座以前用來安放皇家禦制文集,以及追憶前列皇帝的宮殿,從此在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名聲,意義非凡。

那一天,登閣的人除了四人年齡稍大之外,都非常的年青。四位老人,是晏殊、範仲淹,各52歲;章得象、杜衍,各65歲。他們是兩府的首腦。其余的三司史王堯臣40歲,富弼39歲,歐陽修、王素36歲,韓琦35歲,王拱辰、蔡襄31歲。都是年富力強,心雄天下的年紀。尤其是韓琦和富弼,他們與異族在不同的戰場上肉搏廝殺,堪稱年青才俊,國之精英。

登閣之後,先由皇帝率領,參拜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的禦像,然後來到書桌前,上面已經準備好了筆墨紙硯,大家對國家的現狀都有所了解,現在就把你們看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都寫出來。

以振興國家!

那一天,範仲淹、韓琦、富弼、王堯臣等人心情澎湃,或在當天,或在回家深思之後,都寫出了自己的見解。歷史中,根據各自的名聲,以及後來在改革中起到的作用,把範仲淹的意見列在首位。他寫出了《答手詔條陳十事》,把問題的所在,及改革的辦法,具體細化在十個方面。

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罼恩信、重命令。

這十個方面、30個字,看著很枯燥,但稍微想一下,就會不寒而粟。這樣想——一個國家,難道可以賞罰不明、胡亂恩典,拿官職當賞錢,科考亂七八糟,隨便誰都可以當上司,不種田、不織布、亂派徭役,外加沒有信用,毫無紀律嗎?!

這還是一個國家嗎?

這時的宋朝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逐條細分一下,真正明白範仲淹講的是些什麽事。

第一,“明黜陟”。這條講的是改變宋朝當時做官最重要升遷制度,即“磨勘”。

這是指宋朝的官員,只要不犯錯,文官每三年一次,武官每五年一次,可以把政績呈交京城考課院審查。可以官升一級。

毛病顯而易見,考的不是誰有多優秀,而是誰犯了什麽錯誤。於是想升官,就別犯錯。可做事難免會出錯,於是就別去做好了……宋朝的官場就變成了佛教《金剛經》裏的神妙境地——“使人坐荊棘叢中,動即被刺,不動即不刺,所以動不如靜也。”

都這麽靜,國家的事誰去辦?

所以範仲淹第一條就要改這個。從官員的辦事精神上去革新,從獎懲條例上調動積極性。具體的做法是:把太祖、太宗時期的保薦制度和真宗的磨勘結合起來。看一官員的優劣,不僅要看他是否出錯,更要看他的成績,這個成績就由上級部門,宰相、樞密們來確定。

同時規定,做官要分出京、外兩種的區別。京官裏,經保薦的3年一次磨勘,自己申請的,要達到5年才準磨勘。這針對的是富家子弟,這些人有門路,就是要壓制他們。

還有就是完善出懲罰條例,無能即是錯,考課院以後會專門評定官員們的才能等級,是凡無能的……別怕,不是罷官,是另外安排。

第二,“抑僥幸”。

說僥幸,只這兩個字,範仲淹就得罪人了。不僅是官員,還有皇帝。因為那本是皇帝的恩典,從偉大慷慨的真宗皇帝趙恒開始。

從他開始,宋朝官員們每年都熱切地盼望著年關附近的南郊大禮,還有皇帝的生日。那兩天,宋朝從兩府大臣到各路的提點刑獄官以上,都可以向朝廷申請,請恩蔭我的兒子侄子們吧————從此,這些官崽們就正式當官了。

並且恩蔭制度還有豐厚的等級觀念在裏邊。比如翰林學士以上的官員們,每做一年,就可以恩蔭一人。請想象年少中舉,30歲以前就進入兩制的高材生們,只升不降的官場生涯,做個20多年有什麽難處?那就是20多個不經科考就進官場的二世祖!

再憑著老關系往上爬,長此以往,宋朝的官場是個什麽樣呢?

所以要改。範仲淹提議,以後轉運使和邊防上的文官,到任滿兩年才可以提請恩蔭;兩府以及兩制高官,每次大禮時只許申請恩蔭一人,並且必須是親生兒子,連侄子都不行,從此下考場去;閣館要職,也不許兩府、兩制高官的子弟們輕易進入,不僅要考,更要經過保薦才可以。

第三,“精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