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掀開名世的袍襟

放下狄青,讓我們跳出仁宗朝超長超煩亂的官場瑣事,跳到開封城的高空裏,向下俯覽,去尋找當年國家大事的主線,來發現宋朝的國運秘密。

它是怎樣興旺的,又是怎樣衰敗的。針對於這時,矛盾和變數就都集中在了至和、嘉祐年間(公元1054-1063年)。這段光陰,是北宋史上罕見的國泰民安、歲月平和的年代,它讓後世人不斷地追憶懷念,恨不能穿越時空,永遠停留在那時。

中國人印象裏名人輩出,繁華似錦,悠遊享樂的歲月,指的就是這時。精確計算,狄青升為樞密使,就是在這前一年。之後好事繼續上演,兩個月後,最牛最強硬的言官唐介也回京了,他仍舊擔任禦史。一切的跡象都表明,仁宗皇帝想再次振作,讓國家在災難不斷,反叛不斷的局面裏興旺起來。

這多好,可惜天不從人願,趙禎的悲哀突然降臨,他最心愛的人死了。皇祐六年(公元1054年)正月初八,張貴妃暴病身亡,年僅31歲。從這時起,仁宗皇帝的神智和身體都大受打擊,他承受不了心愛之人的離去,逐漸變得精神恍惚,沉默不語。

歷史到了這一步,史書上的記載就變得非常妙微,作為現代人和作為宋朝人,就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說宋朝的官場,張貴妃之死,讓他們非常高興。我沒有誇張,說的不是特指包拯在內的言官系統,指的就是宋朝的全體官場。

張貴妃之死,讓所謂的張氏集團驟然崩潰,沒有了枕頭風,看看張堯佐、文彥博之流還怎麽升官發財,屍位素餐。這真是大快人心,從此世界又變得公正了!至於皇帝本人的感覺如何嘛,就不是他們的業務範圍了,在所有用儒家學說培養起來的官員的認知系統裏,人活著,有“禮”這種法規來規範著,人死了,同樣也有各種相應的標準去埋。

悲傷?那好辦,您可以用輟朝了,成服了,追贈了之類的辦法來表現。一切都有制度,保準您生榮死哀,風光體面。

於是他們就憤怒了,真是搞不懂,皇帝怎麽能這樣出格呢?!趙禎給自己的心愛的女人的出殯禮儀定在了最高規格上。

居然是以皇後之禮殯葬!

嚴格說來,他這樣做是有前科的。當年被他廢掉的郭皇後暴死,他也以皇後之禮發送,完全不顧剛娶進門的曹皇後是什麽感想。可那時情有可緣,畢竟郭氏曾經母儀天下,除去“耳光門”事件外,沒有任何出錯的地方。這時的張氏完全不能等同,一介貴妃而已,並且時常幹政,受賄的醜聞都牽扯到了當時的宰相加禦史中丞等等等等一大堆高官。

還有她不當宰執死不甘心的伯父。這樣的女人,不打進冷宮都是便宜了,憑什麽再追封成皇後?

趙禎不管這些,不管誰反對,他一意孤行。在張氏死後的第四天,追賜其為“溫成”皇後,在皇儀殿為其舉喪,輟朝七日,天下禁樂一月,他本人親自成服,到了發喪的正月二十日,率領文武百官,護送靈位出宮,進奉先寺。

這一切的規格,是無可挑剔的皇後喪儀,說句實話,就連當年他的養母劉娥皇太後都沒能享受著。本來注定了只能給一個女人預備著,就是現東宮之主,曹皇後。可是她又消失了,歷史裏沒有她這時的記載。這位賢德倒成了習慣的女士繼續沉默。可她應有的權力自然有別人為她維護。

維護行動分為喪前和喪中。

喪前時,為了皇後的頭銜,整個禦史台在現任中丞孫抃的率領下全體出戰,和皇上鬧得你死我活。半點都沒有誇張,因為事後皇帝沒妥協,他們真的全體辭職,撂挑子不幹了。

喪中時對抗進入高潮,就在舉哀的最重要時段,為死者正名,讀哀冊時,出了大漏子。原先指定的樞密副使孫沔突然放下了哀冊,說:“當年章穆皇後葬禮,是由兩制官(翰林學士、知制誥)讀哀冊。現在溫成皇後是追封的,反要兩府大臣行事。這與禮不合,臣拒絕讀冊。”

事發突然,皇上和大臣們都愣住了。這個孫沔是狄青南方平叛時的副手,很聽話的一個人,尤其是剛剛提拔上來,正應該百依百順報答皇恩的,怎麽會突然間翻臉?

趙禎驚怒交集,但是為了葬禮順利進行,為了讓心愛的女人得到最後的安慰,他忍住了,反而派人好言相勸,孫愛卿,你就讀了吧。

孫沔大義凜然,說了一句話。“以臣孫沔讀冊則可,以樞密副使讀冊不可!”說完把哀冊往桌子上一放,沒向任何人請示,自己就退了下去。

徹底冷場了。趙禎望著眼前黑麻麻站滿庭院的大臣,只覺得一陣陣的頭暈。他今年45歲了,自13歲登基以來,已經稱帝32年。近半甲子的光陰裏,可以說對臣子們超級仁慈。他曾經在後花苑裏遊玩,嬪妃雲集,侍者成群,他邊走邊頻頻回顧,像是尋找什麽,卻始終沒說出口。直到回到宮裏,才急匆匆地說取水來,這一路快渴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