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不識賤人真面目(第5/5頁)

從此名至實歸,他已經是帝國的唯一繼承人。這時就應該登台亮相了吧?當年老祖宗趙匡胤陳橋兵變時被強迫換衣服,也只是推辭了一下;他本人的重孫子宋欽宗兵臨城下時被老爹推上去當擋箭牌,也只是哭了一晚上。

他倒好,到了這一步,都還是那一句話。不當,就是不當!充分地表現出個性的頑強。最後仁宗終於煩了,決定讓這個幹兒子懂點人事。

派在京皇族管理員,大宗正事兩人擡著一頂小轎去,先給他上上課,讓他明白,不管是閑散宗室,還是皇太子,你都是帝國成員,皇帝有命,必須遵從!然後再把他擡進宮來。

想得不錯,也得人配合。趙曙的反應無論如何都讓人捉摸不透,他把回話精簡成了8個字,“非敢邀福,以避禍也。”這到底是什麽意思?至高無上、人間獨大的皇位居然對他是個禍患?韓琦、歐陽修甚至司馬光都在撓頭,這人到底是真的不想當,還是仍然有什麽不滿足?

這個疑問是個宋朝的終極問題,這時誰也想不清,要到三年以後,這個人快死的時候,才能知道真相。那時韓琦等人早就騎虎難下,被他累得精疲力竭。

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和這人站在一起,當個有始有終的忠臣。

回到現場,事情一直拖了20天,到了八月二十七日時,皇子大人終於起床了,他坐上小轎進入了皇宮。之所以還是同意了,官方的記錄裏是那位了不起的王府記室孟陽的功勞。當時趙曙一個勁地強調有危險,孟陽提醒他。“現在已經是皇子了,天下都知道,就算你現在請辭得準,回歸王府,就敢保證沒有後患了嗎?”

一句話,你曾經是帝國繼承人,就永遠貼上了這個標簽。

趙曙一下子就爬了起來,對啊,這個我沒想到。他立即就上轎進宮了。這也就是說,是躲也沒有用,才索性出頭的。

從這時起,趙曙的賢德之名就傳頌天下了,他視皇位如禍患,跟上古時拒絕接任堯舜當皇帝的賢人是多麽的像啊。尤其是他進宮的那一天,全家老小加上奴仆不過30多人,行李非常簡陋,跟平民百姓沒有區別,所特別的就是藏書豐富,積屋滿箱,典籍俱全。

非常符合文官集團的價值標準!他們四處宣揚,趙曙真是天生地造的、最適合當皇帝的那個人啊!其實他們都看錯了,這人是一頭欲望被壓抑得太久的餓狼。

這種欲望被繼續壓抑著,皇太子的位置被證明是火上澆油,讓這個人更加忐忑不安,患得患失。人類的天性決定了,只有對某件事超級在乎時,才會表現得反常。

由此,才能解釋後來為什麽發生了那樣蹊蹺的事。

這時誰也沒有發覺這一點,包括閱歷豐富,鑒人無數的仁宗皇帝。他是真的對這個曾經收養過的養子很疼愛,自從趙曙被接進皇宮,就一直帶在身邊,尤其是到了年底時,由全體宰執、近侍、三司使、台諫官、主兵官以及宗室、駙馬來陪伴,帶著他兩次進入龍圖閣、天章閣,參觀祖宗遺物。

把他扶上太子寶座,再送一程,讓他能坐得穩。

那一天,仁宗回望前塵,扶物追思,自己在這片皇宮已經生活了54年了,自從出生以來災變不斷,連生母是誰都曾經變化過……這是怎樣單調又復雜的一生啊。時至今日,遼國、西夏、大理、吐蕃、交趾,周邊所有國家都己和平共處,國內不識刀兵,百姓安居樂業,這一城的空前繁華雖然會漸遠漸淡,誰著國土的遙遠被弱化,但誰也無法否認,他讓百姓過上了從前無法夢想的好日子。

這就是我的印跡……54歲的趙禎在群臣環繞下微笑著傳令擺宴,要與臣子們盡一夜歡。這也就是人生,盡管知道這些臣子們服膺的只是皇帝的權力,而不是哪位皇帝本人。這一點在立太子的過程中已經看得再清楚不過了。

在後來立神宗時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可是也不妨礙與他們舉杯共飲。人生、忠誠,也就那麽回事吧。那一晚君臣同樂,一直喝到了深夜才散,史書記載仁宗特意叫韓琦近前來,親酌了一大杯鹿胎酒給他,韓琦一飲而盡。

立儲首功之臣。

這下子世界終於清靜了吧,再也沒人能在仁宗的身上挑出什麽毛病。於是日子一天天平穩地過去,直到60天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