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宋朝第一策論

時間終於進入了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在這一年裏,王安石變法的真實目的,之前所有舉措的核心內容,終於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

為什麽他的步調走得那樣急,為什麽不先把“吏治”等前期工作做足,都有了答案——戰爭、吐蕃、西夏、遼國。

這個問題表面上可以用熙寧變法的另一個常見詞“富國強兵”來概括,但太不準確了。細想一下,富國與強兵有統一性嗎?根本沒有,甚至正好相反。

世界歷史證明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越窮的國家,戰鬥力反而越強,一但國家富裕了,百姓們有錢了,戰鬥力反而直線下降。

至少這一點,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真理。例子非常多,比如古羅馬帝國毀於蠻族,西晉時五胡亂中原,還有這時活生生的北宋滅亡記,以及滅掉北宋的金國在更野蠻更落後的蒙古人面前死得有多慘。

所以這個“富國強兵”,只是個便於宣傳的口號而已,根本與事實聯系不起來。王安石變法的真實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迅速地籌集軍費。

只此一個目的,別無其它。

這個結論我想會讓很多人不爽,因為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史書,尤其是近現代的著作裏,都把改革的目的與王安石、宋神宗的個人追求,心性表現結合起來談。比如他們是愛國愛民的,是有遠大理想的,甚至是走在時代的前面,要改造行將腐朽的宋帝國而努力的罕見聖賢。

這些,在我看來,只有一句話的回答——沒有深究。

仔細研究變法的前因後果,會發現一個事實。宋神宗、王安石肯定是炙烈地熱愛著自己的國家,以振興華夏為己任,尤其是宋神宗,他的目的是想讓國家富強,打垮西夏,收復燕雲,威服遼國,恢復漢唐時代的輝煌。這是超越了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終生成就的偉大抱負。

只是實現的步驟過程,絕不是人們平時所想像的那樣充滿了傳統意義上的仁愛道德,他們所選擇的振興之路非常兇險,是一個速成之法。而這個法,是一把可怕的雙刃劍,從始至終,如果想成功的話,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首先一步,就要把軍隊戰爭所需要的錢準備充足。現在我們就看一下,是怎樣得出的這個結論——“變法=軍費”之謎。

研究王安石變法,一般來說,歷代有兩種層次。第一,就事論事。這是根據王安石新法的每條逐個細想,與舊法相對照,再結合宋朝當時國情,來分析出他是錯是對,是先進還是蠻幹。

基本這種分析,最多只能得出來宋朝當時必須要變法,不管有沒有王安石,神宗都得變。只是有了王安石,變得更徹底、更矛盾、更慘烈而已。

所以,從立意上說,王安石是絕對對的;可是從細節上說,司馬光等人也有道理。這就是歷代最常見的一種論調查。

第二個層次,就是跳到歷史的天空中去,結合歷代史實知識,來分析王安石新法是他獨創的嗎?如果不是,前人實行過程中的效果怎樣?

這種分析法出現,王安石的高大形象就會萎縮不少。因為查歷史書就會清楚,他的新法極少有是他獨創的,比如青苗法。總有人強調,這是他在做底層官員時,在某地實行過,效果非常好,才在全國推廣的。不,不是這樣。

青苗法起源於唐朝中後葉,唐朝中央政權被各路藩鎮分割,除了軍隊數量不足外,更悲慘的是沒錢。青苗法就在那時出現,其主要目的就是為皇帝創收。

什麽救民不救民的,皇帝都快餓死了,還談什麽老百姓。

再比如均輸法,它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由桑弘羊這位在近期宋史裏頻頻出現,每次都和王安石掛鉤,被反對派罵得狗血淋頭。其實也該罵,均輸法都是漢武帝與匈奴掐架掐得最狠,搞得軍費飛騰,國庫見底時搞的國家緊急狀態法令。

前後一共搞了兩次,國內矛盾激烈程度比這時的宋史只高不低,可真的幫助漢武帝度過了難關。再比如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其它法令,也能在各代史書中找到實施過的根據。於是結論出現,王安石的學識絕不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超逸絕倫,冠蓋當時。

他最多只是個傳道者,往好裏說是集古人之大成,刻薄些相當於文賊,偷竊古人成法,而且是效果不佳名聲不好的各種法,真是腦子短路,難怪把宋朝搞得官場混亂、黨爭劇烈、外交僵化、經濟崩潰,直至幾十年後亡國……

持這種理論的主要有後來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以及後來歷朝歷代的士大夫階級,也就是國家的官方認知。

但這就夠了嗎?除此兩層認識之外,就沒有別的疑問存在了嗎?比如說,王安石、宋神宗就算再白癡,他們作為當事人,總會知道這些法令在當時朝代裏的成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