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宋朝第一策論(第2/7頁)

有那樣的前科,怎麽還會玩命的推行,不遺余力,不留余地,拿自己的國家猴耍,不耍死不罷休?

很顯然他們都清楚,那麽還這樣做了下來,就一定有他們的用意。這就必須得有第三個層次的答案才能解釋得清。

即“軍費”說。

得出這個結論,首先要站在前兩層認識的肩膀上,了解了第一層中宋朝當時的現狀,再結合第二層裏分析出的明知新法有弊,卻知難而進的行為,再當一回事後諸葛亮,參照之後宋朝七八年間發生的事情,才會得出“軍費”說的結論。

而它的萌芽,卻種在宋神宗剛剛登基的時候。

我們回憶,他上台之後曾經第一時間“求言”,讓大家針對國事敞開了說。就在當時眾多頂級大佬們的發言裏,有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曾經也寫過一篇奏章,這篇奏章和這個人在這之前什麽都不是,而之後,他成了北宋史上一段最有爭議,也最為輝煌的軍事傳奇。

有一個疑問,一直以來,提起宋朝的軍人,如果要排名的話,三百年間第一人沒有任何爭議,是嶽飛。具體到北宋,有人說是潘美,有人說是狄青。

說潘美,那是從戰績上講,平南漢滅南唐,攻燕雲戰遼國,潘美是宋初時漢人最強的將軍,這無可爭議。遠比“模範軍人”曹彬強萬倍;說是狄青,公平地講,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悲憫蒼涼的無奈情結。

自古英雄多悲劇,狄青的一生太不公平了。

但是事實上,北宋還有一個人,他的戰績堪與潘美媲美,相比絕不遜色,甚至尤有過之。而他的悲情之處更遠在狄青之上。狄青千年傳誦,而這個人始終處在爭議的漩渦裏,被歷代的寫史、傳史的士大夫階層有選擇地忘記。

他的名字叫王韶。

王韶,字子純,江州德安人。他首先是一個文人,走的是一條正統之路。考中了進士,當上了一個小官,分配在新安縣任主簿,後調到建昌軍當司理參軍。

他很求上進,任期中參加了制科試,可惜這一次他落榜了。就在這時,他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堪稱官場不著調行為的經典。

他棄官不做,出去旅遊了。而且看他選擇的路線,就知道他肯定是腦筋秀鬥無可救藥了。身為長江邊上的南方人,他居然跑到了陜西去。當時很多人都在猜想,這是不是考試不中升官不成之後心理變態,虐待自己找平衡?

十多年之後,那些人目瞪口呆,他們親身印證了一句成語——燕雀焉知鴻鵠之志!

王韶在國家西北邊疆上一個人遊蕩,時刻關注著吐蕃、西夏、羌等異族的動態,這是命運的安排,當宋朝換上了一位年青氣盛志向遠大的皇帝宋神宗時,西北邊疆上也恰巧局勢動蕩,醞釀著一場即將重新洗牌,確立誰大誰小的風暴。

在這時,王韶把他觀察到的情況,寫成了一封奏章,呈交給了宋神宗。這封奏章名叫《平戎策》,它在歷史中的地位相當高,有人說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差不多。三國時孔明先生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王韶當時遊離於官場之外,卻把國際大事看得清楚明白,兩者的身份,事情的難度都很像。

再看意義,《隆中對》確立了蜀漢的發展方向,占荊州奪四川,出宛、洛得天下。算得非常準,只是最後一環上關羽壞事,讓這篇文章有了小瑕疵。而王韶的《平戎策》規定了宋朝在神宗年間的發展方向,其運作意義直接影響到後來哲宗、徽宗,幾十年間宋朝每一位男性皇帝都把它當作金科玉律來奉行。

不管王韶本人的待遇怎樣,他指出的戰爭方向,一直都在進行中,哪怕是在北宋滅亡的前夕。在這個意義上,《平戎策》改變了宋朝乃至全體漢人的命運,它的意義又怎麽能是內戰性質的《隆中對》所能比?

但說來說去,它就是不被承認的。充其量,人們把它和五代十一國裏,後周世宗皇帝柴榮時期的樞密使王樸所寫的《平邊策》相提並論。

只是局部的一點小分爭嘛,有什麽了不起的……你問為什麽,也簡單,在宋史裏不只是王韶一個人,王安石身邊所有人,只要和新政粘邊兒,就都是小人、卑鄙、陰險、生事的代名詞。

好了,下面我們用自己的眼睛看一下,《平戎策》裏到底寫了些什麽。

《平戎策》共分三篇,它論述的主題根源於一個現狀——河湟部吐蕃的分裂。

河湟吐蕃的贊普唃斯啰生前和兩個兒子失和,磨氈角和瞎氈分別出走宗哥城、龕谷,吐蕃實力大損。唃斯啰本人在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病死後,局面亂上加亂。

繼任的是他的第三個兒子董氈。

董氈只擁有黃河以北的河湟之地,是一個相當勉強的贊普,他無力收服兩個分裂出去的哥哥,要等到大哥磨氈角死後,才能把其部屬收編。至於二哥瞎氈,他沒任何辦法,瞎氈死後,其子木征徹底獨立,占據河湟兩部中的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