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必須沖擊三次

這只是徐禧的第一個想法,當九月九日西夏軍隊在名將葉悖麻、咩訛埋率領下進攻時,他的其他想法才一個個顯露出來。得承認,他征服了宋神宗腦子裏所產生的想法,不僅對宋朝軍隊是巨大的折磨,就算對西夏方面來說也有超常規的摧殘。

葉悖麻、咩訛埋也打了好多年的仗了,還頭一次遇上這樣的事。兩軍的實力對比達到了1∶10,一的一方不說躲在城裏,等著敵人爬城墻往下扔石頭,反而走了出來,在城下列陣。

兩人立即嚇出了一身冷汗,之前的戰爭裏宋朝軍隊經常列陣在城外,以一敵十殺得西夏人到處跑,這次不會又上演了吧?他們很後悔,如果是這樣,他們的兵力分配就出了大問題。

隔著無定河,西夏人得先渡過去,為了攻城方便,葉悖麻、咩訛埋先派了步兵過河,鐵鷂子等重騎兵都留在河對岸,這時宋軍出城,如果搶先攻擊,後果不堪設想。

城頭上的宋軍也發現了這一點。本來徐禧派兵出城時,所有的將軍都反對,鄜延軍不是不能打硬仗,而是從來沒這樣忠厚樸實過。

我們非常習慣陰險地作戰!

可是被徐禧一句話就否定了,他老神仙一樣地端坐城頭,說了一句古文:“爾可知王師不鼓不成列?”此言一出,鄜延軍集體一頭霧水。老兄,俺們都是拿刀砍人的老粗,您學問大,都不懂哎。

這裏簡單介紹下,“王師不鼓不成列”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的一位神人。此人大名鼎鼎,中國人基本上都知道他叫宋襄公。說出這句話時,他正和春秋戰國時公認的野蠻人——楚國人打仗。

楚國的軍隊渡河攻擊,宋軍有人勸他乘楚軍渡河才一半,立即發動攻擊,可以以多勝少。宋襄公大義凜然,說出了這句話。其結果就是被全軍渡河的楚軍打敗,大腿上中了一箭,傷重而死。

幾千年來他就是個大笑話,反面典型。這時居然被徐禧提了出來,仿佛還光芒萬丈了一樣。

多說句閑話,說來徐禧和以往的古人都冤枉了宋襄公。昨天晚上失眠時我偶然想到,宋襄公之所以要那樣打仗,並不是他笨,也不是他貴族氣息太濃,非要打出古典美,而是他的野心實在太大了。

細數下“春秋五霸”的名單就會知道原因。依次排列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排在齊桓之後,齊桓公的稱霸手段是他的座右銘。

齊桓公小白一生除了對少數民族狠了點之外,從沒打過任何一次硬架,從來都是以老大哥身份出現,以所謂的長者、仁厚、道德之風來當領袖。這和後來的晉文、秦穆、楚莊等小弟截然不同,那時世風日下,道德淪喪,都狠得跟古惑仔似的,就知道拔刀子砍人。

宋襄公面對周王室、中原各國的公敵楚國,必須得打出禮儀之邦的樣子,才有資格繼任小白成為天下第二任霸主,於是才有了“渡河未半不擊”、“王師不鼓不成列”等超級反常的舉動。

可是無論哪種,都和宋朝神宗時的永樂城之戰無關。徐禧,你只是個拿人工資、替人打仗的打工仔,裝什麽大象,以為你是宋襄公,想爭霸主的人啊?!

徐禧不管,在宋朝空前寬松的政治環境下,他就是要打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來。於是第三個天賜良機丟掉了,葉悖麻、咩訛埋火速調鐵鷂子重騎兵過河,想率先發起攻擊。

沒等他們動,宋軍先攻擊了。數千名手持雪亮銀槍、身穿衣錦戰袍的鄜延軍騎兵沖向了5萬余名重甲鐵鷂子軍。

這是不可思議的舉動,除非是漢朝的虎賁軍或者是盛唐時的黑甲騎,不然無異於找死。但鄜延軍就這樣沖了過去,帶著徐禧下達的死命令。

必須沖擊三次!

三次之後,後面的步兵才可以上陣。也就是說,不管這數千銀槍騎兵的命運怎樣,其余的友軍只能坐視不管。

之後發生的事,真是讓人無語,鄜延軍的軍紀真是太強了,徐禧的每一個要求都被嚴格地執行了。銀槍軍面對10倍以上的重甲騎兵,連續沖擊了三次。第三次過後,鐵鷂子終於反擊了,無論怎樣抵抗,數量、裝備的劣勢讓銀槍騎兵敗了下來。

敗的時候,正好迎上了後面沖上來的步兵——三次攻擊之後步兵要上陣的!

鄜延軍的騎兵倒卷進步兵方陣裏,一片混亂,在6萬余人攪殺在一起的局面下,沒人可以力挽狂瀾。鄜延軍敗了,紛亂地退向永樂城的城墻。

而這時,上天賜給宋朝的第四個良機出現了,只要把握住,宋軍仍然可以勝利。

城頭上大將曲珍在混亂中發現了戰機,他向徐禧緊急建議。西夏人出動5萬多鐵鷂子,可以說精銳盡出,鄜延軍應該立即派出剩下的所有騎兵繞到無定河邊,那裏剩下的必定都是西夏軍隊的老弱部分,以強擊弱,猝不及防,西夏人肯定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