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國之少年(第3/5頁)

他們是閃耀在西南邊疆的雙子星座,一生戰無不勝,是二十七年以後,全國精銳都在異族鐵騎面前喪失鬥志時,與異族最先接戰,戰而勝之的人。

在公元1103年的春夏之交,吳姓少年中的哥哥十歲了,還在老家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生活,不久後移成水洛城(今甘肅莊浪)。這裏距離蜀川大地太遠了,他登上最高的山峰也看不到那裏,正如他看不到自己後來的命運。

他叫吳階,字晉卿;弟弟叫吳璘,字子挺。

綜上所述的六個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北方人,除了嶽姓孩子之外,其余的五個甚至全都是西北人。這不是偶然的巧合,他們有著共同的出身,都是帝國西北軍團的戰士。

榮耀的西北軍,勞累的西北軍,苦難的西北軍。

奇妙的是,他們的領導卻是一個蜀川人。

這個蜀川人的歲數很小,只比最小的嶽姓孩子大六歲,生於公元1097年,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他是大有來頭的,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臯是他的祖先。

在公元1103年的春天時,他只有六歲,卻已經是個孤兒。他和別的孩子截然不同,終日沉默寡言,門外的春光,小朋友的打鬧都離他很遠,他把自己關在房裏專心地讀書。他要成名,走最正統的路,做最大的官。這是他的理想。不久之後,他會從蜀川出發,沿著當年蘇軾走過的路,向京城進發。

他會成為國立大學的學生。

在那時,他自己都不會知道,以榮耀的文官為目標,發奮努力的自己,會在後半生和大兵們攪在一起,爭著搶著做最大的頭領,經常打得頭破血流。

他叫張浚,字德遠。

公元1103年的春天就這樣過去了,每個人都奔向著自己的命運。在這個無比寬闊的舞台上,主旋律仍然是趙佶。他的生活決定一切。

在這一年的春天裏,趙佶興奮、雀躍,他的願望一步步地實現了,最初的一步最重要,是後面的根基,所以務必要做好。

蓋新房。

原來的皇宮雖然好,但不是他的風格。他住的房子不僅要豪華,更要功能齊全。不僅要功能齊全,更要寓意深刻。比如最開始修的兩座宮殿,景靈宮、元符殿。景靈宮有傳承意味,從真宗開始就有景靈宮,劉娥時代燒毀了,這時他來重建。

元符,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征,他偉大的哥哥哲宗的最後一個年號,以這個名字命名的新宮殿,代表著他沿著兄長光輝的道路繼續前進的決心。

這兩座宮殿迅速建成,在公元1103年竣工了。第二年,他有了新的創意。遠古時大禹治水功在萬世,創立夏朝時集神州之金鑄造了九鼎,成為皇權的象征。可惜那都是好幾萬年前的事了,九鼎被搶來搶去燒來燒去早不知哪兒去了,歷代的皇帝們對此都搖頭,把它當傳說一代代地往下傳。

趙佶不這樣,輪到他當皇帝,要做經典中的經典,達到無缺程度的完美。

他翻閱古籍重鑄九鼎,鑄成之後,在太一宮的南面新建九座宮殿來安放它們。這九座宮殿各有城垣,上有巡視的短墻,名叫睥睨。各睥睨顏色不一,與殿中之鼎相呼應,比喻神州各處大地。在九殿之外又築一條長垣,墻裏邊總稱為“九成宮”。

修完了這些,趙佶喜悅之余悄悄地問了一下蔡京:“俺的首相,手邊的錢還有嗎?”蔡京很輕松,“陛下,方今泉幣所積盈五千萬,足以廣樂。”

君臣相視一笑,好,我們繼續修。

繼續修,關系就理不順了。有人很不高興,前面的工程你蔡京包了,下面的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了?

宮裏的太監們有意見。

作為同黨,童貫時刻都保持了尊嚴,他可不是隱藏在幕後當無名大佬的人,那種類型的大佬另有其人,他比不了。他要的是實權、風頭兩不誤。具體到眼前,修宮殿這種好差使絕對不能被擠到外圍。

他聯合起楊戩、賈詳、何訴、藍從熙等四個大太監提出了一個方案,剛一出爐,立即讓趙佶眼露精光,讓蔡京心底發涼。

不愧是一直在皇宮內部工作的人啊,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宋朝皇宮的缺陷,按這個方案進行,立即改天換地,宋朝的皇宮將提升一倍的魅力。

開封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最瑰麗、最富庶、最商業的都城,可宋朝的皇宮在趙佶之前的規模是歷代正朔朝代裏最小的。周長只有五裏,折今二千三百米。這夠幹什麽的,哪怕再雕梁畫棟,也實在太局促了嘛。

所以,要擴。

卻不說是擴,而是補充。補充的建築也很符合太監的身份,只是一座大食堂。這座食堂名叫延福宮,是皇帝專門用來和大臣們聚餐的,建在大內北邊的拱辰門外。名頭很大,規模很小,想想皇帝皇後住的地方周長只有二千三百米,就知道它能是啥樣了。